“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

ID:83240434

大小:1.74 MB

页数:9页

时间:2023-08-09

上传者:139****0482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_第1页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_第2页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_第3页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_第4页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_第5页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_第6页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_第7页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_第8页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_第9页
资源描述:

《“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_线索与话语_聂小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第22卷第1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No.12023年2月JournalofDalianMaritime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Feb.,2023引用格式:聂小丹.“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线索与话语[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1):119-127.“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线索与话语聂小丹(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重庆400031)摘要: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和资政育人为特征的思想政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治教育叙事,同革命叙事间的互嵌、转译,背后深植有充分学者们对于革命精神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革命精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这种叙事转译的基本线索神的内涵[3]、革命精神的生成和发展脉络[4-7]、革可以概括为“以史为纲”、“以德树人”与“以纪律人”,它们[8-9]命精神的意义和价值。总体而言,学界对革命通力呈现革命叙事中的历史事实、精神智慧、法纪要求。精神和革命斗志培育的研究稍显不足,尽管部分在方法论层面上,做好“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应当学者开始关注到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好“灌输”与“交流”、“理论”与“实践”、“社会性”与[10-11]的必要性与可能的路径,但其最终的落脚点“学术性”的话语模式关系,在叙事转译及其宣教扩散中却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的提升做到以情动人、以理助人与以学服人。上,革命精神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而并非关键词:革命;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目的。基于此,本文尝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文章编号:1671-7031(2023)01-0119-09下对“革命”进行叙事,尝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来探索革命精神培育所应当遵循的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辑和可借用的具体话语。这不仅是对党的百年历调,“要抓住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从具有许史的再次回溯,更是对党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历史节点所应承担的意识形态巩固、思想价值观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培育、党史国情教育等任务的具体落实。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一、革命叙事的思想政治教育转译:必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然性与必要性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革命活动在性质上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1]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动,二者在叙事方式上存在差异。前者的重点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事实上明确了“革命”在新于革命,具有直接的社会动员功能和政治意义,后时代的重要意义:“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者偏重于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通过将革命叙事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转化为教育叙事来传承革命精神。因此,从字面[2]志”。而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的培育,则必须要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叙事必然不同于革命收稿日期:2022-09-02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sisu202076)作者简介:聂小丹(1990—),女,讲师;E-mail:niexiaodan2022@126.com

1120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叙事。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讲好斗争历史、弘扬活动中,上述理论和文化资源虽然可以丰富思想革命精神的教育功能,加之革命史是我国近代史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但必然无法被教育活动完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所以用革命史和革命精全囊括。另一方面,就其论域性质来说,革命叙事神去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革命叙事向教育叙事的叙事结构是抽象的,如有论者就认为,“传统革转译,来实现革命先进事迹的宣传和革命精神的命史观最大的问题,就是凸显了政治、党派、主义、[15]传承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出于历史的必然,亦是阶级和革命史本身,而忽略了其他面相”。那现实所必需。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直接将教育叙事置于如此(一)教育叙事与革命叙事的转译关系宏大的叙事结构中,显然是教育者力有不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其次,教育叙事更不能取代革命叙事。因为教育面,其叙事方式必然与革命叙事不同,二者虽然都叙事无法完成革命叙事对执政党的合法性的论证是叙事,但在主体、话题和风格上有所差异。就教任务,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上的确具有立德育叙事来说,叙事主体是教育者,所讨论的话题是树人和铸魂育人这样的任务,但是其更多是以教教育经验、教育方法以及教材规定的教育内容,也育叙事去引导、吸收和支持革命叙事的一种前置即“教育叙事的作者往往就是讲述的对象。即使条件。是关于他人的叙事,作者和讲述对象也有密切的虽然二者不能彼此替代,但并不意味着思想关系,因而教育叙事几乎都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政治教育的教育叙事全然采取“去革命论”的方[12]情”。而革命叙事的主体是执政党,讨论的话法。这是因为在“去革命论”或“告别革命论”之题是执政合法性的历史渊源问题和人民思维中的下,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或者革命意识形态问题,也即“中国共产党……需要通纯粹的主观主义叙事误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过延续既往革命历史叙事的主题来确证自身的合育的教育叙事和革命叙事之间应当是转译的关法性,而人们的思维也没有完全摆脱革命意识形系,即应将革命叙事转译到教育叙事中;另一方[13]态的影响”。由此,教育叙事本质是教育,它关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叙事中也必然具有革命心的是能不能让受教育者依照教育教学的大纲和这一话题,由于革命作为历史的既成事实,它约束课程标准获得知识以及修养德行的问题,其中可着教育叙事的自我发挥,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能运用到诸多具有教育者个体或群体的偏好性质有政治教育的任务,传播革命叙事的内容就成为的技巧和方法;而革命叙事本质是政治,是执政党它的现实使命。对既有的党史党建成果的总结,它关心的是能不(二)革命叙事思想政治教育转译的历史必能如实地讲述政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之中的历史事然性实,并且以此获取执政合法性的历史与民意基础从历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转译革命叙的政治问题,因此必然是更加客观、严谨地展开叙事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革命是既成的历史事实,述。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不可能绕开革由于主体有别、话题有异、风格不同,革命叙命这一话题,革命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事和教育叙事之间无法互相置换和替代。首先,客观环境。“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革命叙事本身过于宏大,因而很难被教育者完全的,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对象发生着重要的[16]把握,更难在有限的教育活动中被受教育者全部影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叙事要对吸收,因此直接将革命叙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进行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革命构成了中会增加教育负担。具体而言,一方面,革命叙事在国近代史的主旋律,是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客观环内容方面蕴含多种资源,其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境,在革命抗争之中诞生的诸多思想精神资源至等内容是在具体革命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的,既今仍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培育环节具有重要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又有具体实践价值,构成了思想线索梳理的历史源头。另一方相印证,且孕育出大量红色文化影视作品、文学作面,革命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要素的历史背[14]品以及艺术作品等内容”。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叙事要介绍政治,也要

2第1期聂小丹:“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线索与话语121培育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故而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英烈模范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也就是绕不开的重要历史话题。在教育叙事的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智慧、奉献精神和集体中强调革命的政治成分,并不是主张和推崇“历史主义意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受教育者本身可能决定论”,而是从教育叙事的角度,通过对革命史对上述叙事背后的历史背景、线索等方面不甚了的教育来维系思想政治教育之思想和政治这两个解,思想政治教育把革命叙事转化为教育叙事对关键限定,以及其对教育产生的历史必然因素。受教育者来说,在认同革命精神,尤其是把革命精在思想和政治的限定下,教育叙事就必须把革命神中蕴含的力量转化为实践动力方面是极其重要叙事转译到教育之中,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1956年中基本叙事背景和渊源。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教育其次,转译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完全教学时段实现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全面性吸收革命叙事的内容,因而有必要在转译的过程掌握,教育者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依照社会主要矛中进行适当的取舍,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盾的变化对思想政治知识进行讲解和普及,充分决定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利用教育叙事的自身规律,以教育叙事把革命精动,其自身的历史和革命史是相互关联的。思想神融合到思想政治体系的教学设计中。因此就革政治教育在处理革命叙事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已命叙事的精神价值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叙经形成了属于自身的转译传统,即服从政治要求事有必要去以此凝聚人心、塑造理想,同时也要协对革命叙事进行符合教育规律的转述。“中国共调好与其他教学内容之间的比例关系。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视为一切工作其次,在目前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社的生命线,注重因地、因人、因事、因时采用不同的会背景下,革命史中体现的艰苦朴素、拼搏奋斗的方式开展针对性教育,说服教育就是其中一种被革命传统弥足珍贵,有助于完善受教育者的价值[17]广泛采用的方法。”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角度来基本方法是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这种叙事的方说,在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式方法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教育方法,革一些受教育者存在信念淡薄、自我丧失和理想沉命叙事的转译必须同样受到教育本身规律的约沦的情况,“一部分人迷恋于网络游戏与物欲世束。另一方面,革命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界,容易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诱惑中迷[18]背景,却不能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党史教育失”。而革命叙事中物质生活的艰苦朴素与精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的历史阶段应当更神理想的崇高远大,正是现代消费主义和享乐主加宽泛。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中义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治病良药。另一方面,需要协调“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之间的关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不少教育者也存在教育叙系,既不能把革命叙事作为全部,也不能恣意割事能力不足、政治宣传水平不够的限制,通过转舍。概言之,从历史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译,教育者自然也会在这一过程之中掌握传统的叙事必然把革命作为其基本背景和重要论题,但教育方式和方法,通过对革命叙事的历史把握,以是这种论题的处理也要尊重教育规律和教学规革命之中体现的教育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划。源,对现有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现象的应对策(三)革命叙事思想政治教育转译的现实必略进行丰富和完善。要性最后,在目前虚无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对虚无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抗争政主义的抵抗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任务。治的革命叙事进行转译也是必要的。首先,革命进行对革命的教育叙事,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引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激励人心和凝聚信念领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归属感提供了的重要作用,将革命叙事转译到教育叙事中,思想策略与方式的指导。有论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政治教育能够塑造受教育者的崇高理想和信念。炮制的种种谬论,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革命叙事集中呈复杂性,竭力抹黑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竭

3122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力否定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自的情况下对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进行准确解读。觉性,竭力夸大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以史为纲”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释清楚的缺点和个别失误,妄图以个别取代整体,以现象蕴含在著作之中的内在理论线索,去引导受教育[19]否定本质。”应对虚无主义就是要以“有”去代者对伟人领袖的思想进行深入的学理研究和线索替“无”,把革命叙事转译为教育叙事来还原真串联,尤其是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让受教育者对相、正解历史,在教育场域之中纠正虚无主义的错党的历史中不同时代的伟人领袖的理论思辨和政误思想,唤回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归属感的应有治实践有条分缕析的掌握。之义。其二,要根据历史事实对革命斗争之中的英雄模范进行介绍,发掘英雄模范谱写英雄史诗的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革命叙事的基本榜样作用。要注重梳理革命时期的英雄模范事迹线索:历史、精神与法纪线索,文学界的共识在于自1990年起,中国文学革命叙事转译到教育叙事中既是历史的必进入了“后革命”的叙事时期,出现了更多倾向于然,也是时代的需要,这回答了要对革命史和革命革命史和家族史结合的微观叙事手段、“革命+爱精神进行叙事的问题;把革命叙事转译到思想政情”的浪漫主义叙事方式,以及英雄传奇式的叙事[20]治教育的教育叙事之中,提倡党史教育、革命精神手段等。这些手段作为文学叙事,强调英雄的和革命思想教育,尤其是强调在革命时期党的纪生活细节和情感生活或是把英雄塑造成“超人”律教育,是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忘初一般的传奇角色,对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受教育心、砥砺前行的必要教育任务。因此,对“革命”者对英雄故事的学习和体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同进行教育叙事的转译,要遵循“以史为纲”、“以德时主旋律文学通过文学叙事的夸张、魔幻或者浪树人”、“以纪律人”的基本线索,把“革命”的内在漫的手段谱写英雄史诗的修辞手法虽不应被否线索进行多向度的教育叙事转译,尝试回答好“说定,但也应看到在一些作品之中,存在过度强调什么”的问题。“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叙事手法,过度强调“超(一)“以史为纲”:关于革命时期典型人物事人归来,无所不能”的夸张手法。这种叙事手法虽迹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吸引力但是缺乏真实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把革命叙事转译到教育叙事中,就是要在思教育叙事要强调“以史为纲”。一方面强调英雄想政治教育之中说清楚革命叙事的典型人和事,在历史中的模范事迹,以真正如实的对英雄事迹“以史为纲”揭示抗争政治中“伟人事迹”、“英雄的教育叙事去修正和补充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史诗”和“人民群像”的真实样态。中的文学叙事,通过向受教育者展示英雄的本然其一,要对伟人事迹进行精确且深入的转译生活样态和奉献精神,在教育叙事中依托文学和和解析,对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解读。习近影视作品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以相对文学叙事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更为真实的英雄形象去打破革命英雄与当代受教要教育引导全党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坚毅前育者的时空区隔,发挥更为本真的英雄事迹的感[1]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可以召力。另一方面更要抵制现代消费主义和享乐主通过对历史伟人领袖的著作解读和事迹研究来丰义浪潮下诋毁英雄、戏谑英雄的不良思潮,以史实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一方面,要注重对革命时来说史诗,在梳理英雄事迹的同时,树立英雄的模期伟人领袖事迹的转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讲清范榜样作用。楚伟人的故事。“以史为纲”即是要把伟人故事(二)“以德树人”:关于革命思想和精神的思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叙事讲清楚,既要讲得吸想政治教育引人,又要准确精到。另一方面,党在长期斗争革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命和建设改革之中的基本路线和经典理论往往记基本任务,因此要发掘革命叙事之中的精神道德录在伟人的著作之中,由于大部分著作都以大部因素,对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认同感和头的选集或全集出版,受教育者很难在没有指导民族归属感等方面进行品德培育。

4第1期聂小丹:“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线索与话语123其一,要树立爱国主义的精神,将革命时期忘教育要在教育叙事中通过转译革命叙事消除民族我奉献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教育,鼓舞时代新人隔阂,树立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典型的案例如的斗志,以爱国主义铸魂育人。有论者指出:“中东北抗日联军中各民族共同建立敌后武装的英雄国梦是‘魂中之魂’,铸就中国梦的信仰之魂构成事迹、回民抗日义勇队的英雄事迹、蒙古族抗日骑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牵引力量……中国兵部队的英雄事迹、云南各族人民参与修筑滇缅梦是当前中国理想信念和社会信仰的集中体现,公路的英雄事迹等,以各民族共通的叙事去建立[21]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在思想政新时代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另一方治教育中转译革命叙事,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在教育叙事中重点转述革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叙事的题中之义。一命叙事中典型的共同抗争史,典型案例如晚清台方面,爱国主义是支持抗争政治的基本精神态度,湾军民保台运动、香港地区“省港大营救”和“东把革命叙事转译到教育叙事中也就必然体现出爱江纵队”的先进事迹、海外侨胞在抗战时期和抗美国主义的精神要旨: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援朝时期捐资捐物的积极行动,培育国人的家园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一直是抗争归属感,形成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共的内在动力,例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本同抗争的教育叙事内容,培育受教育者认同中华主义的实业救国运动、先进知识分子的早期新文民族、归属中华大地的家国情怀。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的五四运动以(三)“以纪律人”:关于革命时期纪律和制度及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工人和农民运动。虽然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阶层有所差异,但是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保持党的团结集中和统一,要求以党纪、国法基本精神线索,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对于和意识形态在教育叙事中的转译去培育受教育者当代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任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的纪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实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肩负铸造中国魂的基本“以纪律人”。任务,革命叙事的教育叙事转译也是塑造爱国主其一,要强调党纪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党的义精神谱系的过程。在教育叙事中描述革命时期纪律相对于新中国的法律出现得更早,并且在长领袖人物的政治智慧、工农群众的家国情怀、先进期的革命中形成了约束广大党员的基本规范。纪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以及爱国企业家的毁家纾律是共产党人的传统,因此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难,都对受教育者爱国精神的培育具有典范意义,中应当首先发掘党纪意识,强调培育受教育者的在历史谱系的梳理中把受教育者在新时代的奋斗党纪意识,关注受教育者的作风问题。讲党纪不精神与其历史渊源接续在一起。是仅仅要对受教育者之中的党员群体来讲,而是其二,要树立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将革要对所有受教育者来讲。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命时期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民族情怀融入教育,纪律在革命建设时期起到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渊源,以历史观照在革命叙事中把党纪问题转译为教育叙事是必然现实的方式明确时代新人的行动方向。有论者认要求,这对帮助所有受教育者明确和认同党在长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期革命和建设之中形成的铁的纪律有所裨益,更精神源泉和支撑,它直面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和能明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和时代的共同选历史虚无主义的狂躁,捍卫着国家文化主权,保卫择。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叙事中的党纪成分有利着国家文化安全,为保持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于受教育者的自觉自律和向党组织靠拢,有利于[22]强大动力和支持”。因此,教育叙事在转译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明确党的纪律性和先进性,既命叙事的过程中首先要挖掘蕴含其中的民族认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更感,通过展现各民族反抗“三座大山”、反抗殖民能使其调整并适应行动规范。者和侵略者的革命斗争历程,凝聚受教育者对中其二,要强调法律意识,明确革命时期法律的华民族的广泛认同,进而在认同的基础上唤起受重要性,对国家法律与革命抗争的辩证关系进行教育者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一方面,思想政治思考,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观念。有论者指出:

5124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为纲”的基本原则,以保证在讲授内容上的统一族的杰出贡献、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共性。在这一背景下,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叙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事话语模式存在一定争论,主要体现为“灌输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成功的守正与“交流说”的创新之间的争论。一方面,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华民族伟支持灌输论的论者认为,灌输理论是对思想政治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取得了丰硕理论和教育的守正,抛弃灌输论“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实践成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法丧失原始根基和传统优势,而缺少对传统的继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创新就成为了无源法学必须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兼收并蓄人类一切之水、无本之木;它还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深优秀法治文明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为法陷技术主义的深渊不能自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3]治中国建设汇聚磅礴力量。”一方面,在思想政的价值理性深受技术理性的挤压、遮蔽,最终导致治教育中把革命叙事对反动的和剥削的法律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纯粹成为僵硬的、冰冷的工[24]的抗争史进行转译,有助于受教育者树立良法善具”。同时,“‘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治的观念,加深受教育者对法治的认识,并且明确要原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坚持‘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历史优越性;另一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提升思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讲清楚法治和人治的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只能[25]关系,要在教育叙事中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加强不能削弱”。这些观点都从灌输论属于一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法律、构建法律体系和建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传统的角度,对灌输论法治思维的曲折过程,去帮助受教育者树立认同在当代的适用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反对灌输论、法治、尊重法治以及依照法律制度去调整行为的主张交流论的论者则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作风。下,“思想政治教育‘强迫式’和‘强灌式’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离开民主原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思想政治教育中革命叙事的话语就很难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教育者更难以深入模式了解、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进而帮助他们逐步接[26]在明确了革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叙事线索受正确思想观点,消除错误思想认识”。另外,也即“讲什么”的问题后,还需要考虑思想政治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育对“怎么讲”的设计。如果说“讲什么”要“以史制,随着经济成分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组织为纲”、“以德树人”和“以纪律人”,侧重的是革命形式多样化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叙事内容对教育叙事的影响,那么教育叙事就要念也趋于多元化,尤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更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合乎时代并且对历史有崇尚自由、独立、平等、自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所继承的话语模式,去对“灌输教育”、“理论教需要改变以往单纯灌输的方式、单纯把人当成工育”和“动员思想”这些传统的有直接的革命叙事具和被动的接受器的方式、单纯进行知识教育的[27]痕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进行合乎时代的反方式”。因此交流论的支持者基于改革开放和思,以“交流式教育”、“实践性教育”和“探讨性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意图对思想政治育”省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革命叙事成教育的叙事话语模式进行创新。分,对这些优秀的话语模式既要有所持守,也要结就革命叙事转移到教育叙事来看,以情动人合时代背景有所创新。是基本的话语模式,在这种话语模式下灌输和交(一)以情动人:“灌输式”话语模式结合“交流仅仅是不同教育者或者同一个教育者在进行不流式”叙事话语模式同内容传授时,依照叙事风格进行的选择而已。要坚持以情动人的原则,尤其是在讨论史实一方面,交流的教育十分重要,它可以发挥受教育问题时,要讲好革命故事。正如前述,虽然教育叙者和教育者的教学相长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形事有教育者本身的个人风格,但是应当坚持“以史成解放思想、有序辩论的风气,这对于教育者和受

6第1期聂小丹:“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线索与话语125教育者的各自发展都会有所帮助。另一方面,灌说,要坚持的是以理助人的叙事话语模式,这是由输的话语模式也不能丢,一些教育内容尤其是针转译过程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一方面,革命叙对史实问题的性质,教育者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事中有大量史实考据、理论解析的专业性和学理灌输。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教育者极有可能对真实性的问题,同时对如爱国主义、民族情怀和群众路的史实知之甚少,这种灌输可为受教育者打好基线等品德要求的理论解释和案例选择都需要学理础,这是有序交流的前提。灌输也好、交流也罢,支持,单纯依靠实践教学很有可能让受教育者无都必须把情理落实到教育叙事话语之中,在讲述法对理论的体系性和精神的深刻性进行认识。另史实问题时,不能强行灌输而不顾受教育者的感一方面,革命叙事背后依托的是党在长期革命与情和心理状况,也不能恣意讨论,任由受教育者对建设中的斗争活动,其中蕴含的价值要求和精神革命史随意的情感宣泄,因此讲好革命故事必须品质更是不能单纯以理论语言所覆盖,把实践性坚持在以情动人原则下灌输与交流两种叙事话语的话语模式结合进来,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红色旅相结合。游展览、模拟政治论辩、学生社团建设等具体的活(二)以理助人:“理论性”话语模式结合“实动,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对理论问题尤其是艰深践性”叙事话语模式的理论难题有所理解,在不自觉中对理论教育的革命叙事中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精神较为成果进行行为效仿,有助于形塑受教育者的精神抽象,因此必须坚持以理助人的叙事话语模式,用道德,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理论助推实践、理论解析去助推实践参与。由于单纯依靠理论教以理助人进行教育是把革命叙事转译到教育叙事育可能导致受教育者的领悟不足,尤其是在如何之中必然采取的话语模式。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精神和道德方面,而单纯依(三)以学服人:“社会性”话语模式结合“学靠实践教育则可能导致理论经典的学习不深入、术性”叙事话语模式不透彻,因此学界对上述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结合在革命叙事中,社会动员是不可避开的话题,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二者孰重孰轻的问题上还这种社会动员方式在新时代体现为动员受教育者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有论者倾向于以学理研究统守纪律、遵法律、合乎意识形态的道德养成,坚持摄实践教学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学及方法的研以学服人的叙事手段。但是就目前来看,思想政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抽象的、理论的层次;一个治教育究竟是继续保持社会动员的叙事话语模是具体的、实证的层次。抽象的理论层次研究是式,还是强调学术性为主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存需要的,作为一个学科体系,需要对在学科发展总在争议。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论者大都认体进程中的某些问题做‘形而上’的反思,给出逻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面向全体社会对象,而不能辑起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学科建设不致陷局限在象牙塔里。有论者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28]于纷繁杂多的现象而不得要领。”但是也有论指出:“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领域或对象看,高校、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指出:“思想政治教企业虽得到一定关注,但关注水平仍较低且未真育学原理不应当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窠臼里,而是正反映出领域特性,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当以此为基础,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未能成为现代化研究的论[30]展变化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道德素质等等题。”相反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扩大思想政治教的影响关系的研究,既反映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认育的教育叙事对象会不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同的多种因素的从微观到宏观、从单一到多维的念泛化。如有学者以人工智能助推思想政治教育[29]变化,又能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属性。”因叙事话语转变为例展开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此,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在自身的教育叙事之在面临亟须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现实境况中都强调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叙事话语模式,下,积极适应人工智能环境、高效利用人工智能环但是偏重哪一面的确会在具体的教学中随着教育境,在守正创新中逐步实现其叙事框架和叙事风者的叙事风格而变化。格的科技化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发展[31]单纯就革命叙事转译到教育叙事的过程来的必然选择。”上述观点并非否定思想政治教

7126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育应当进行叙事的扩展和话语的延伸,而更多是情动人、以理助人和以学服人构成的话语模式下,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应叙事话语创新发展优化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输出。在“两个一百的趋势有所怀疑。年”的历史交会时刻,重温革命叙事并且将之在思社会化的叙事话语和学术性的叙事话语模式想政治教育之中合理转译成教育叙事,有助于受应当是并行不悖的,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进教育者铭记历史、砥砺精神、遵纪守法;同时,思想行纪律、法治和意识形态等教育的过程中必然接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对革命的教育叙事来对受触到社会和讨论到社会。笔者认为,第一,社会化教育者进行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设计,明确“叙事的叙事话语不能抛弃。虽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线索”,改善“叙事话语模式”,把革命之中蕴含的社会动员和党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动员历史内容、品德要求、规范意识厚植在受教育者的面对的社会形势有所不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仍心中,为受教育者在新时代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打然是社会化的活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好基础。本文虽然聚焦于革命和教育的叙事模和基层社区都承担着普法宣传、党纪教育和意识式,但并未对这种叙事模式的应用场景展开讨论,形态宣教的基本任务。这种叙事模式由于党纪、也即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何时采用革命叙事模国法、意识形态论题的社会性,从话语与论题的符式、何时采用教育叙事模式,这两个模式在应用上合关系来看,其话语方式也必然具有社会性。同的界限也即各自表达的场域如何界定等问题仍有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动员守法遵纪、维护意识形态待进一步研究,在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上,这等方面进行教育叙事,并且动员受教育者在实践些问题仍有讨论意义。之中遵纪守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也先天参考文献存在。第二,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来看,学术性叙事话语模式的重要性[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也逐渐被发掘。这是由于教育过程中会有受教育是,2021(7):1.者由于知识上的不明确而对纪律、法律和意识形[2]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J].求是,2022(18):1.态有曲解和误读的可能,教育的过程是要让这些[3]李洪宇,张荣华,李友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看法在学术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转化,除非是内涵及百年演进[J].重庆社会科学,2021(6):6-18.极特殊的情况才能以规训的方式进行直接的思想[4]姜南.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形成与发展的三重逻治理。概言之,要强调以学服人的叙事方式,要充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5):31-33.分听取受教育者对纪律、法治和意识形态的观点,[5]赵丽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对关于上述问题异见的成因进行分析与引导,以与战略意义[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性话语去对这些意见或异见进行引导。这显2021,23(6):8-13.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政治的要求进行广泛[6]农华西,凌海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百年发展传承和深入的社会动员,在教育之中对受教育者的集及基本经验[J].贵州社会科学,2021(8):11-18.体行动、组织活动进行支持。[7]燕连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生成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4):81-91.四、结语[8]王宇,张澍军.论革命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支持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革命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10.我们党的伟大革命历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9]李东明,张朝立.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富的教育素材,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党进行革命的政的强大支撑[J].党建,2022(9):51-53.重要思想工具。故此,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10]高矗辉,王思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无论在线索上还是话语上,都有着不证自明的重课教学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1):要之处。本文把握革命叙事与教育叙事互相转译78-80.中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为革命叙事的教育表达与[11]刘澈.琼崖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J].教育叙事的革命注入提供了方法线索,并且在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49-51.

8第1期聂小丹:“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线索与话语127[12]袁征,张文敬.“教育叙事”与学术研究———兼论社会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107.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革命及研究方法[J].教育发展研[22]郑海祥,阚道远.托起文化自信的三大支柱:社会主究,2020,40(4):15.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J].思想理论[13]王又平,孙斐娟.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教育导刊,2017(10):85.[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23]李龙,刘玄龙.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回(1):76.顾与时代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21(3):25.[14]郭培荣,徐永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24]郭超,王习胜.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偏向与守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75.正[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3(5):147.[15]李金铮.再议“新革命史”的理念与方法[J].中共党[25]罗红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再思考———史研究,2016(11):99.基于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审思[J].理论月刊,[16]杨业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评价探析[J].理论探讨,2019(8):32.2003(6):91.[26]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综述[J].思想[17]叶定剑,陆小凡,侯士兵.说服教育在大学生网络思政治教育研究,2007,23(4):24.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意义、原则与策略[J].思想教[27]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育研究,2021(7):145.[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40.[18]高文兵.党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28]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回眸与展望[J].红旗文稿,2011(18):27.[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7.[19]王均伟.警惕党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J].中[29]杨增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4):47.[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7(5):44.[20]李莉.意识形态与爱情传奇———新世纪以来中国主[3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现状与趋向[J].思流电影中的爱情叙事[J].电影新作,2015(2):108-想理论教育,2014(12):35.111.[31]宫长瑞,张迎.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转[21]李忠军.“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内涵向及其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22(09):4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