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及思考

会泽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及思考

ID:83479123

大小:18.1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151****8026
会泽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及思考_第1页
会泽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及思考_第2页
会泽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及思考_第3页
会泽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及思考_第4页
会泽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及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会泽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及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会泽县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及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文明的整体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草原不仅是畜牧业的基石以及牧民们进行持续不断生产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陆地生态机制中的关键构成部分。草原生态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生态安全与否,加快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充分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畜牧生产等多种功能,对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事关人民福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1会泽县基本情况1.1地理位置和气候情况会泽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位于E103°03′~103°55′,N25°48′~27°04′。县境内南北长137.5km,东西宽85.4km,国土总面积588600hm2。地处乌蒙山系主峰地段,金沙江上游,属滇东高原与黔西高原的结合部,褶曲和断裂十分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境内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826m。南高北低,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深谷叠嶂,分布有大小山岭300余座,大小河流155条。有山地、盆地、和冰川3种地貌,山地占总面积的95.7%。分布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等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2.7℃,年平均降雨量573.7mm,年均无霜期210d,年均日照数2109.8h[1]。1.2草原基本情况会泽县境内林草资源丰富,是云南省林业和草原资源大县。国土三调草地面积74393.33hm2,其中:天然牧草地7960hm2,占总面积的10.7%,其他草地66420hm2,占总面积的89.28%,人工牧草地18.67hm2,占总面积的0.02%。按草地类型划分,会泽县草地可分为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热性灌草丛、干热稀疏灌草丛、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7种。1.3草原退化情况会泽县的草原主要为天然草地,导致草原退化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数和人为因数。自然因数主要是长期干旱、风蚀、水力侵蚀、重力侵蚀、虫害、鼠害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乱开滥垦乱占等。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紊乱、失调和衰退,降低了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与生产力[2]。2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重要性

1会泽县的草地大多数处于高寒冷凉山区,既是当地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畜牧生产等多种功能,对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全县生态安全的意义重大。境内是乌蒙山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位于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区的草地,受小江、金沙江、牛栏江和硝厂河等江河的深切割作用,加上境内人口数量多,生产生活活动频繁,超载过牧等原因,导致退化严重。因此,对退化草原实施围栏封育禁牧、人工种草、病虫害和鼠害防治、毒害草的清除、补播改良等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加快恢复退化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3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措施3.1治理模式选择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退化程度草原,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用“围、引、建、替”的治理模式。即轻度退化地区采取“封育+施肥”的措施改良草地,加速草原自我修复;中度退化地区采取“人为干扰优势种群、引入目的物种”的方式修复草地;重度退化地区采取“模拟天然草原生态的形式,建立种群”的措施。选取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牧草,采用人工播种和无人机施肥相结合,同时进行围栏封育等工程措施。3.2治理类型划分3.2.1生态利用型草原。主要针对中度退化地区中群众利用依赖性较大且原始植被多样性不强的地区。生态利用I型草原:主要针对重度退化地区中群众利用依赖性较大无特殊生态意义且原始植被多样性不强的地区;生态利用II型草原:主要针对重度退化地区中群众利用依赖性较大,无特殊生态意义且原始植被多样性较好的地区。3.2.2生态恢复型。主要针对生态地位突出、草原轻度退化及原始生态遭受一定破坏,须采取生态修复措施的区域。生态修复I型:主要针对中度退化地区中群众利用依赖性较大、有特殊生态意义且原始植被多样性不强的地区。生态修复II型:主要针对中度退化且生态地位异常重要的地段(如水库周围、水源地、水土保持区域)。3.3草种选择。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原,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遵循适地适草的原则选择不同的草种,根据生产利用目的以及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应用效能高、适宜当地发展的草种。生态利用型:选择鸭茅、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混播;生态利用I型:选择鸭茅、垂穗披碱草、白三叶、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混播;生态利用II型:选择非洲狼尾草、宽叶雀稗、紫花苜蓿和苇状羊茅混播;生态修复I型:选择鸭茅、草地早熟禾、白三叶、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混播;生态修复II型:选择鸭茅、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和老芒麦混播[3]。3.4治理措施根据整地方式、混播组合划分,其流程均包括:地面处理-清除杂草-施底肥-草种处理-拌种、播种-覆土-镇压-追肥等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23.4.1生态恢复型草原。以围栏建设封育为主,轻人为干预。围栏建设:采用刺铁丝围栏,每间隔5m设1棵小立柱,在拐点及一定距离处加1棵中立柱,根据需要在特殊位置、围栏门两端各树立1棵大立柱,并用地铆加以固定。横隔刺铁丝6根,外加对角线斜拉刺铁丝2根;干预手段:以封育为主,对于植被尚在的,人工除去入侵物种,对有植被的类型、传播不作干预,保持原有的生态种群。在围栏封育区域内施5kg/557m2的高浓度缓释肥,施肥采用人工或无人机撒播,并用铁抓耙抓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使肥料与土壤充分融合,促进草原植被生长;管理:严格执行禁牧措施1年,严格封育期外,依然严格禁止集中放牧,轮牧期3个月[4]。3.4.2生态利用型草原。(1)整地除杂:无植被覆盖裸露地块采用全耕全垦的方式进行整地除杂,将地表土壤采用人工或小型旋耕机整地后清除砾石;有植被覆盖的地块采用破土免耕整地除杂,清除枯枝败叶、杂草、砾石等;(2)施底肥:在整地除杂时施复合肥10kg/667m2,饿覆土采用铁制抓耙抓松土壤,使肥料和土壤充分均匀。让土壤充分熟化后,再进行播种;(3)草种、肥料及混播比例:3kg/667m2草种(鸭茅1kg、白三叶0.4kg、多年生黑麦草0.8kg、苇状羊茅0.6kg和无芒雀麦0.2kg)、10kg钙镁磷肥和5kg复合肥充分搅拌均匀后进行播种。(4)施追肥:草种出苗成活率在80%以上的地块,雨季使用无人机施10kg/667m2复合肥。3.4.3生态利用I型草原。(1)整地除杂:均采用破土免耕整地,清除枯枝败叶、杂草、砾石等;(2)施底肥:在整地除杂时施底肥复合肥8kg/667m2,采用人工施底肥,覆土采用铁制抓耙抓松土壤,使肥料和土壤充分均匀。土壤充分熟化后播种;(3)围栏建设:采用刺铁丝围栏,每间隔5m设1棵小立柱,在拐点及一定距离处加1棵中立柱,根据需要在特殊位置、围栏门两端各树立1棵大立柱,并用地铆加以固定。横隔刺铁丝6根,外加对角线斜拉刺铁丝2根;(4)草种、肥料及混播比例:3kg/667m2草种(鸭茅1kg、垂穗披碱草0.2kg、白三叶0.6kg、红三叶0.2kg、多年生黑麦草0.6kg、苇状羊茅0.2kg和无芒雀麦0.2kg)、8kg钙镁磷肥和4kg缓释肥充分搅拌均匀后,采用人工撒播或无人机飞播。3.4.4生态利用II型草原。(1)整地除杂:均采用破土免耕整地,清除枯枝败叶、杂草、砾石等;(2)草种、肥料及混播比例:3kg/667m2草种(非洲狼尾草1.2kg、宽叶雀稗0.6kg、紫花苜蓿0.6kg、苇状羊茅0.6kg)、12kg钙镁磷肥和12kg复合肥,充分搅拌均匀后采用人工撒播或无人机飞播。(3)施追肥:草种出苗成活率在80%以上的地块,雨季使用无人机667m2施5kg缓释肥。3.4.5生态修复I型。(1)整地除杂:无植被覆盖裸露地块采用全耕全垦的方式进行整地除杂,将地表土壤采用人工或小型旋耕机整地后清除砾石;有植被覆盖的地块采用破土免耕整地除杂,清除枯枝败叶、杂草、砾石等;(2)施底肥:整地除杂时,施底肥复合肥10kg/667m2,采用人工或无人机施底肥,覆土采用铁制抓耙抓松土壤,使肥料和土壤充分均匀。土壤充分熟化后播种;(3)草种、肥料及混播比例:3kg/667m2草种(鸭茅0.8kg、草地早熟禾0.5kg、白三叶0.6kg、红三叶0.4kg、多年生黑麦草0.4kg、苇状羊茅0.3kg)、10kg钙镁磷肥和5kg复合肥充分搅拌均匀后进行播种。(4)施追肥:草种出苗成活率在80%以上的地块,雨季使用无人机施复合肥10kg/667m2。

33.4.6生态修复II型。(1)整地除杂:无植被覆盖裸露地块采用全耕全垦的方式进行整地除杂,将地表土壤采用人工或小型旋耕机整地后清除砾石;有植被覆盖的地块采用破土免耕整地除杂,清除枯枝败叶、杂草、砾石等;(2)施底肥:整地除杂时,采用人工或无人机施底肥复合肥10kg,覆土采用铁制抓耙抓松土壤,使肥料和土壤充分均匀。土壤充分熟化后进行播种;(3)草种、肥料及混播比例:667m23kg草种(鸭茅0.6kg、草地早熟禾0.4kg、垂穗披碱草0.4kg、白三叶0.4kg、多年生黑麦草0.4kg、苇状羊茅0.4kg和老芒麦0.4kg)、10kg钙镁磷肥和5kg复合肥充分搅拌均匀后进行播种。(4)施追肥:草种出苗成活率在80%以上的地块,雨季使用无人机施复合肥10kg/667m2。4主要做法及所取得的成效4.1高度重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领导会泽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建设工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草原生态保护的有关规定,督促指导职能部门抓好工作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4.2强化宣传教育,增强草原生态保护意识采取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大喇叭等方式,积极开展草原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实例教育引导群众从被动禁牧向主动禁牧的转变。全县召开各类禁牧工作会议3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制作展板20块;出动车辆200余次。4.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筑牢生态保护防线严厉查处开垦草原、非法征占用草原、乱挖滥采草原野生植物等违法行为,重点对禁牧平衡区实施监管,不留死角。4.4坚持生态优先,加大天然草原改良力度根据草原生态禁牧的划分要求和全县草原的实际情况,把生态环境脆弱、退化严重、不宜放牧的草原,划分为禁牧区,同时有条件的禁牧区,设立网状围栏123268m;其余区域划分为草畜平衡区,通过合理利用,同时辅以补播、施肥等改良措施,改善和提高草原生产力。4.5抓实项目落地,遏制草原退化。2019年-2022年,共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9866.67hm2,总投资1.1076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草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据监测结果显示,项目区每年比裸地增加蓄水量1亿m3,减少土壤流失近100万t;人工草地鲜草产量可增加300~500kg/667m2,大大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为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还为当地解决农牧民短期就业问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局面。5存在问题及思考

45.1存在问题5.1.1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群众经济收入单一,对畜牧业依赖程度大,微薄的草原奖补资金难以调动群众保护草原的积极性,随意放牧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禁牧区远未实现禁牧;对过度放牧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难以实现草畜平衡;各类生产、建设破坏草场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寒冷凉地区,破坏后修复困难。5.1.2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效果不理想。草原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实施期间,按照实施方案中的管护要求,严格执行禁牧措施1年,1年后实现轮牧,轮牧休憩区期为3个月,整个项目区禁止集中放牧。项目实施后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效果不理想。5.2建议及思考(1)增加宣传经费,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实施条例》的宣传力度,采取广播、电视、网络、制作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留死角,增强人民群众保护草原的意识。(2)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针对草原退化的地块合理规划围栏建设任务。实践证明,草原围栏可以将草原生产能力提高25%。只有建起围栏,才有可能很好地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3)加大管护经费的投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管护力度。针对项目区当年可采取适当增加护草员人数或者增加护草员收入,提高护草员的管护积极性。(4)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不断完善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如草原征占用方面。(5)进一步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深入学习草原法律、法规,提高草原监督检查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同时,也进一步加大草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乱开滥垦乱占草原、违法猎捕草原野生动物、非法采挖野生植物等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确保草原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6)进一步加强草原鼠害、病虫害和毒害草监测预警、调查以及防治工作,组织研究和推广综合防治的办法,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并持续健康地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