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2683

大小:1.09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3-11-2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6届半期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反映了()A.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B.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C.不断改变的国家社会形态D.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文明的演进,A项正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其中并未涉及到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排除B项;国家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从社会形态角度视角分析,并非大历史的视角,排除C项;统治模式的转变是从政治视角分析,并非大历史的视角,排除D项。故选A项。2.山西临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A.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B.处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C.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作坊、大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可知,该遗址有大型宫殿建筑、礼仪建筑、大型作坊、大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A项正确;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体现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3.据记载,西周在举行“射礼”时,不同等级身份 人所使用的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天子、诸侯、大夫、士之弓分别连接九、七、五、三张弓构成一圆周,合弓越多则弧度越小,强度越大,地位愈高。材料所述礼仪旨在维护()A.君主专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内外服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天子、诸侯、大夫、士之弓分别连接九、七、五、三张弓构成一圆周”,可知,不同等级身份下,所使用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保证贵族的等级特权,维护宗法秩序,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王位世袭制,排除C项;内外服制是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和“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故答案为C项;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并非都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排除A项;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通过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实现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其他地方得到开发,不是王室附近地区衰落,排除D项。5.韩桓惠王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行使“疲秦计”,后阴谋败露,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认为有理,仍用郑国,渠得以建成。该渠位于下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被称为郑国渠,位于地图②位置,B项正确;①为都江堰,排除A项;③为西门豹渠,排除C项;④为芍陂,排除D项。故选B项。6.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提出“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不同学派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主张基本一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三人都强调实现国家统一,表明不同学派有共鸣之处,A项正确;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与儒学无关,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并没有归于沉寂,排除C项;诸子百家之所以称百家,就是因为各家主张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7.秦统一前后,先后修建了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在大兴建设的同时,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C.秦劳动力资源丰富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品,得益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所以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是其取得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并未将秦朝的建筑技术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建筑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秦朝建筑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秦统一前后并未完成直道、驰道的修建,交通并不便利,排除B项;劳动力资源丰富不是秦朝完成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结束了宰相制度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是西汉衰落的根源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使决策权转移到以皇帝为首的中朝手中,D项正确;结束宰相制度是在明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与西汉衰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汉画像石中描绘力士斗兽的题材有很多,如图画面有一力士,仰面跨步挥臂,牛怒目弓背,以角前抵,画面右侧一狮被力士击败而逃。这类画像石(  )A.印证铁犁牛耕的推广B.体现了崇尚勇武的时代风貌C.凸显社会矛盾的尖锐D.展现了注重意境的绘画风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材料中的画像石描绘了力士挥臂挡住了狂奔而来的牛,另有一狮被力士击败,这类斗兽画像石在汉代有很多,体现尚武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的牛为斗牛,不能说明其用于农耕,排除A项;画像石描绘了力士斗兽的场景,没有涉及社会矛盾的问题,排除C项;画像石的描绘生动形象,没有体现对意境的重视,注重意境是文人画,排除D项。故选B项。 10.《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C.儒学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D.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从材料中给出的词“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都包含“家世”,说明在东汉世家大族兴起,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干预和影响,这在西汉还是不多见的,可见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专制皇权受到制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1.东晋建立之初,王氏家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兵坐镇长江中游,时人称之“王与马,共天下”。此现象反映出东晋政治的特点是()A.宦官专权B.士族专权C.外戚干政D.宰相集体议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东晋建立之初,王氏家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兵坐镇长江中游”“王与马,共天下”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专权的时代特征,形成了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B项正确;王氏家族并不是宦官,排除A项;王室家族并不是外戚,排除C项;题干中的“马”指的是东晋司马氏政权,并不是宰相,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民族时间关于民族迁徙情况羯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鲜卑北魏圣武帝(213~218年)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 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羯族因为饥荒流入山东和河北,鲜卑族从不适宜游牧的地区迁移到水草丰美的地区,氐族因为诸侯争霸的因素被曹操迁移到付扶风和天水,可知这个时期的民族迁徙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迁徙,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表中少数民族没有迁移到江南,因此D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虽然有过短期统一,但大部分时期政权分立,该时期时局动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B项正确;“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是原始社会阶段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战争折射出当时()战争时间简介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强,大破南下的曹军,曹操被迫退守 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前秦(氐)军队,前秦王朝走向分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梁武帝北伐公元505年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界维持在淮河一线。A.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B.民族矛盾导致战乱不断C.南北方的综合实力逐渐逆转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三场战争虽然发生在不同时期,但其共同特点都是想要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这折射出当时统治者大一统的思想,A项正确;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不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南下和北伐之分,但这反映的是南北实力的一时变化,无法得出南北综合实力逆转的结论,且公元589年隋南下灭陈,最终实现大一统,排除C项;材料与战争谋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江南开发B.政权并立C.民族交融D.政治改革【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魏晋时期的西北地区,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烧烤方式,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作蒸馍和烙饼,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江南开发在江南地区,材料未体现南方开发的场景,排除A项;政权并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人民生活有关,不涉及政治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16.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A.兴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B.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C.广建粮仓,营建东都洛阳D.移民江南,开发江南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建立初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首都长安及北方粮食严重不足,为解决首都长安及北方的粮食供应,开通大运河,实行南粮北运,B项正确;兴兵灭陈并不能直接解决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排除A项;“营建东都洛阳”与解决北方粮食不足问题无关,“广建粮仓”并不能增加粮食总量,排除C项;“移民江南”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7.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18.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原则上皇帝下发诏令不能绕过宰相,必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算合法,说明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问题,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提高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反映了当时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但不能够说唐代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政体,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9.如下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刷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唐朝纪年公元纪年户数口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52576348909800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52919309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16920386A.黄巢起义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边防战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表中数据可知道,天宝十四年(755年)后,唐朝人口急剧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安史之乱的爆发,B项正确;黄巢起义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运动(878年爆发),排除A项;藩镇割据并不会导致人口快速减少,排除C项;边防战乱不是此时人口急剧新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20.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B.不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C.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两税户等以户等纳钱”得出该改革是两税法。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原有的均田制不再适应发展需求,杨炎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将租庸调和杂税取消,统一收税,并且分两次收税,C项正确。A项“有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税法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B项;两税法出现货币地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1.如图为唐后期的石家庄毗卢寺璧画,共绘有罗汉、菩萨、高僧、城隍土地、往古道人、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图像。毗卢寺壁画体现了当时()A.儒佛道三教并行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罗汉和菩萨是佛教代表,城隍土地、往古道人是道家代表,贤妇烈女是入儒家思想代表,因此该壁画反映的是儒佛道三教并行,A项正确;儒学自西汉后,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来看,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天文观测,其原因是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以此维护统治。故答案为D项。中国古代天文学并非长期落后,排除A 项;统治者不是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角度重视天文观测的,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政府天文机构可以观测天象,排除。23.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唐朝,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C项正确;A项国家的产生描述的是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唐朝是一个统一的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描述的是清朝晚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4.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A.“冗官”“冗兵”严重B.“崇文抑武”国策C.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D.理学观念影响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崇文抑武”国策,B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宋朝史实,但是“冗官”“冗兵”严重与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宋朝的宰相信息,无法得出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影响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备受歧视,排除C项;理学观念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相关,而且材料也不涉及理学,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铁犁铧材料二:“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司马迁《史记》材料三:“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1)分别指出材料一、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分别简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商鞅变法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答案】(1)历史信息:材料一:铁农具的使用;材料二:废除井田制,授田于百姓。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2)主要意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发展了农业生产;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兼并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国力增强,最终统一中国。【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信息: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铁犁铧”可知,材料一:铁农具的使用;根据材料“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知,材料二:废除井田制,授田于百姓。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富魏之河内”“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并结合商鞅变法知识,从水利工程修建对农业生产、商业交通、诸侯富强及秦国经商鞅变法统一全国作用进行阐述。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答案】创新:确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影响: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解析】【详解】创新:根据材料“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可得出确立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可得出改行州县两级制;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创立的还有科举制。影响:第一个小问题答出来,该问就比较简单了,分别答出三省六部制、改州县两级制、科举制的影响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使得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改州县两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综上所述,这些制度创新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27.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下图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如图是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疆域图,说出两条判断的理由。材料二“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统一思想”采取的主要措施。材料三唐朝民族关系大事记时间事件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政府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并概括其共同作用。【答案】27.秦朝,理由:都城咸阳;长城的走向和东西起止点,地方行政机构,如桂林郡、南海郡、象;灵渠等。(任答两点)28.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等。29.主要方式:武力平叛;册封少数民族领袖;设置管理机构;联姻;会盟。(任答3点即可)作用: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或维护了国家统一,或巩固了边疆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理由:根据材料可分析出都城咸阳,结合地图上的长城可分析出长城的走向和东西起止点;结合地图上的桂林郡、灵渠等可分析出地方行政机构,如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灵渠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可分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兴办太学等。【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主要方式:根据材料“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可分析出武力平叛;根据材料“唐玄宗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可分析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根据材料“唐政府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可分析出设置管理机构;根据材料“文成公主入藏”可得出联姻;根据材料“吐蕃与唐会盟”可以得出会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