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

ID:83615149

大小:60.89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4-01-24

上传者:老李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6页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7页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8页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9页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三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不同时期出土的曾国(湖北随州)铭文。据此可知,曾国()曾公田求编钟、曾侯与钟、曾伯桼簠铭文相关内容对比曾公田求编钟曾侯与钟曾伯桼簠皇且(祖)建于南土,敝(蔽)蔡南门,斦(慎)应京社,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汤(阳)。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克狄淮夷,印燮繁阳,金导(道)锡行。A.受封南土镇抚淮夷B.实力增强冲击礼乐制度C.社会贫富差距扩大D.营宅纳土传播中原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从材料中的“涉政(征)淮夷,至于繁汤(阳)”,结合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可知曾国封于南土,以拱卫王室,镇抚有镇守安抚之意,A项正确;材料“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的大致意思为先祖伯适(南公)是因为辅佐周文王、武王伐商、革除殷命、安定天下有功而被分封于南土,统治淮夷,监领江汉,未体现礼乐制度收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营宅纳土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2.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D.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政府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秦汉时期政府经济政策是有所加强,排除A项;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夸大了平贾政策的作用,排除B项;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主要是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3.北朝谱学以官修谱牒为主,侧重士族及其门第评定。唐前期三次官修谱牒,评定士族及其等级,“崇重今朝冠冕”。至唐后期,朝廷不再分定姓族、官修“氏族志”;私撰谱牒,也不再注重士族评定,谱学转向关注姓源、姓望等姓氏知识。唐朝谱学的转变主要由于()A.选官制度的调整B.人才观念的变化C.阶层流动的增强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因此,谱学侧重士族及其门第评定,而唐朝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推行科举制,谱学侧重也发生了变化,士族功能逐渐弱化,A项正确;谱学转变主要与选官制度有关,与人才观念关系不大,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谱学转变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北宋前期,士大夫主要以诗人眼光看待和评价杜甫,其影响力有限。但到了中后期,宋人评价杜甫着眼于“道”与“文”两个方面,甚至称杜甫“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杜甫得到包括官方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崇扬,地位不断提高。这反映了()A.儒学教育的平民化B.政教价值的时代选择C.商品化趋势的加快D.市民文化的逐渐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道与文”、“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可知,宋朝中后期杜甫地位的提高受到时局变化、理学发展的影响,说明政教价值的时代选择,B项正确。材料强调对杜甫的评价,无法反映儒学教育平民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评价杜甫时注重其“道”和“文”,与商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市民文化强调其世俗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代《大诰》规定:凡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均可对地方官员测评,“列姓名具状”递送朝廷,并各级官员都不得阻拦。这些举措()A.意图借助社会力量维护统治B.有效地规范了官员从政行为 C.推动民主评议朝政之风盛行D.体现了监察体系的逐步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老百姓举报贪官污吏的政策,尤其是鼓励老百姓到朝廷来告御状的政策,这些做法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统治,A项正确;B项夸大了材料中政策的作用,排除B项;首先老百姓对地方官的测评不属于民主评议朝政的范畴,其次材料中也无法看出评议朝政之风盛行,排除C项;材料中的政策不属于监察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6.19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对美国建国史的叙述主要分为两大类:“集体建国”和“华盛顿建国”。19世纪中后期,“华盛顿建国”逐渐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主流叙事。到19世纪末,更将其纳入到汤武革命的故事框架,华盛顿甚至被视作“汤武”。这反映了当时()A.革命思想深入人心B.世界视野的不断开阔C.救亡图存迫切希望D.史学观念的与时俱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是:19世纪的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分子接触西方近代历史著述后,在美国建国历史的激励下,将“华盛顿建国”与中国“汤武革命”对接,试图开辟一条政治革新和国家富强之路,反映出这一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迫切愿望,C项正确;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是在20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19世纪各个时期中国社会对美国建国史的叙述,不能反映世界视野的不断开阔,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史学观念的不断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7.1926年,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班。在开设的25门课程中,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国民革命基础知识之灌输摆在第一位;还特地设有14课时的“革命画”课。这一课程的设置意在()A.增强党的组织动员能力B.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C.宣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养【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动员主体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多地获得组织动员客体即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所产生出的能力与力量。据材料“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革命画课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有利于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培养革命干部,学员们毕业后,奔赴各省、区开展革命工作,大多数人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在各地宣传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革命武装,参加东征、南讨和北伐,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农习所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动员农民,配合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但主要意图并不是“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排除B项;1927年至1937年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可以提高群众“革命能力”“组织能力”等,但不一定提升了其“综合素养”,排除D项。故选A项。8.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文件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或采取同情与善意的中立态度”。因此,“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这份文件可能发布于()A1925年底B.1932年底C.1935年底D.1942年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3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可知,中国共产党认为富农开始参加反帝斗争,即将调整对富农政策,这应该是出现在华北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改变对富农政策,C项正确;“1925年底”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32年底”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42年底”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这一时期停止了原来的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做法,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此时该政策早已经在实施了,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对某一历史事件(政策)的报道频率图。该历史事件(政策)最有可能是()A.抗美援朝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三线建设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1951-1953”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抗美援朝,A项正确;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排除C项;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0.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A.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B.“左”倾错误亟需纠正C.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建设中存在“左”倾错误,需要调整,因此,全党大兴调研之风,总结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纠正“左”倾错误,B项正确;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左”倾错误亟需纠正,大兴调研之风与中苏关系破裂无关,排除A项;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排除C项;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表为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约500—565)的代表作。普罗科匹厄斯被誉为是继古希腊修昔底德、波里比阿之后“垂训史观”的代表人物,这是因为他的著作()代表作内容《战争》记述了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对汪达尔和东哥特王国的征服战争《建筑》记述了查士丁尼在全国大兴土木的情况,其中不乏对皇帝的溢美之词《秘史》记述了查士丁尼夫妇的专制统治,揭露了宫廷的黑暗和帝王将相的隐私 A.符合统治者加强专制的要求B.勇于揭露拜占庭的黑暗统治C.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史观D.重视历史的训育和启迪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欧洲)。根据材料“普罗科匹厄斯被誉为是继古希腊修昔底德、波里比阿之后‘垂训史观’的代表人物”可知,垂训史观重视历史的训育和启迪作用,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从正反两方面记录了查士丁尼的统治,给后人借鉴,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从正反两方面记录了查士丁尼的统治,而非符合统治者加强专制的要求,排除A项;垂训史观不仅要求从反面记录历史,给后人以教训,还要求从正面记录历史,给后人以经验,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核,排除C项。故选D项。12.12世纪,英王亨利二世进行司法改革,规定凡经教会法庭判决有罪的教士,必须移至普通法院进行审理和惩罚;教会法庭已经判决的案件,非经国王许可,一律不得上诉于罗马教皇;将全国划为六个巡回区,由国王派出的巡回法院审理案件等。这些措施()A.加速了封建庄园法庭的崩溃B.为王权的扩张留下更多空间C.初步奠定了大陆法系的基础D.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世纪后期,英王亨利二世通过司法改革,加强了世俗王权对司法领域的渗透,为王权的扩张留下更多空间,B项正确;亨利二世针对英国教会法庭的改革,并不能加速封建庄园法庭的崩溃,排除A项;据所学,奠定大陆法系基础的是罗马法,不是英国的司法改革,排除C项;材料分析的是英国司法改革,并非沉重打击罗马教廷权威的宗教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13.18世纪后期,法国财政总监杜尔哥起草了改革建议《论地方政府》,并指出:“改革的原则是尊重权利诽历史。……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从植根于人的天性中的自然权利出发。”这番言论()A.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B.扩大了人民民主权益C.凸显了理性主义色彩D.反思了资产阶级统治【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后期法国。根据材料“18世纪后期”“尊重权利而非历史”“从植根于人的天性中的自然权利出发”可知,杜尔哥的思想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理性色彩,C项正确;材料强调改革应该尊重权利,从人的天性中的自然权利出发,所以这番言论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民民主权益,排除B项;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法国尚未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表为1890~1959年非洲一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的年产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间埃塞俄比亚咖啡(千吨)加纳可可(千吨)刚果铜(千吨)马里花生(千吨)南非金(吨)乌干达棉花(千吨)1890—1899年0.3621900—1909年49.1107.95.21910—1919年479.214.6268.25.21920—1929年9.4204.37438.4287.623.91930—1929年16.6260.4109.5108.735352.51940—1943年23.8229.115562.4392.9461950—1950年49.4246.9255.9109.2452.365.7材料来源:希尔帮和格林(2018)《非洲——一个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历史》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C.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D.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非洲近现代。根据材料可知,1890—1959年的非洲部分国家,主要商品的出口年产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对国际市场的依附度不断提高,全球的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非洲国家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说明非洲国家经济比较落后,无法推出宗主国的殖民控制是否放松,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从北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北大西洋西岸,与非洲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中可知非洲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说明非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非洲人民广泛觉醒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1961年,苏联以非集团语言出版的图书总产量达到4000万册;阿拉伯语图书翻了三倍,西班牙语、印度语和波斯语的图书产量翻了一番,日语、库尔德语和意大利语书籍也大幅增加。这反映出苏联()A.文教事业取得显著成果B.外交空间得到极大拓展C.文化活动受到冷战影响D.积极争夺舆论的至高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61年苏联。材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以非集团语言出版的图书总产量增加,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一局面的出现受到冷战的影响,苏联意在拉拢中间地带国家,C项正确;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A项;外交空间的拓展指的是外交关系的建立,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争夺舆论的制高点是是加强宣传的力度,和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材料一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传统社会契约制度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契约称“约剂”,分为“大约剂”(“邦国约”)、“小约剂”(“万民约”)。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民事范围,包括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该时期民事契约通常被称为“券”。东晋至五代时期,木“券”逐渐发展为纸“契”,增加了保人参与并承担代偿责任的约定;出现了契约套语,如“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面平章”等;政府开始干预民间契约行为,主要是征收交易税和发卖“印纸”。当时民间土地交易,当事人到官府交纳契税时,由官府在民间契约上加盖红色印章,这样的契约被称为“红契”。到了元明时代,“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而作为民间物权关系的租佃文书、商业文书和社会管理的协议则多数命名为“约”。 材料二明代财产契约行为的交易对象不仅包括耕地、林山、宅基、房屋等不动产,还包括车船、牲畜、粮食以及日用品等。可以说“明代民间社会民事契约行为无处不在”。明代地方官吏在解决民间户婚、田土等“细故”纠纷时,常把案发地的民间契约作为认定事实的事实依据。但涉及田地房屋需要征收契税的时候,明代法律明确规定“凡典卖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对于违反社会纲常礼教、可能影响政府的政治稳定的民间契约行为,则予以否决。——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嘉露《明代民间契约习惯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契约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特点:起源早、具有阶段性;契约制度更加规范化;官府加强了对契约制度的干预;主要用于民事范围,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前代契约制度奠定的基础;明朝政府的推动;民间社会组织中的“乡约”。影响: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巩固政府统治;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方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周至春秋时期是传统社会契约制度的初创时期”可分析出起源早、具有阶段性;根据材料“逐渐发展为纸‘契’,增加了保人参与并承担代偿责任的约定”可分析出契约制度更加规范化;根据材料“政府开始干预民间契约行为”可分析出官府加强了对契约制度的干预;根据材料“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可分析出主要用于民事范围,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原因:结合明朝经济发展可分析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前代契约制度奠定的基础;根据材料“明代地方官吏在解决民间户婚、田土等“细故”纠纷时,常把案发地的民间契约作为认定事实的事实依据”可分析出明朝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民间社会民事契约行为无处不在”可分析出民间社会组织中的“乡约”。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促进社会和谐、巩固统治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巩固政府统治;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方式。17.【近代思潮的变化】材料一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纽带。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写道:“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如果人的个性不能解放,国民不能实现人格独立,即使有“少数难能可贵之爱国烈士”也“无救于国之亡”。——摘编自杨胜利《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材料二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延安文艺方向被确立为新中国文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文艺工作已成为一个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延安的作家转变为自觉执行延安文艺政策的‘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文学生产方式参与到解放区的群众文艺运动中。——摘编自《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整体主义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中陈独秀观点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出现的背景。【答案】(1)体现: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依托于群体存在;个人向群体承担职责与义务。意义:抨击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传播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思想,促进思想解放;促进中国近代化;唤醒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将个人解放和国家振兴联系起来,救亡图存。(2)变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路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背景:抗日战争正在进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借鉴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来文化路线的经验。【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体现:据材料一“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可得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据材料一“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纽带”可得出个人依托于群体存在;据材料一“在西方,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古代中国个人向群体承担职责与义务。 意义:据材料一“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如果人的个性不能解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抨击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传播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结合所学可得出,陈独秀的这一主张有利于促进中国近代化;据材料一“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唤醒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将个人解放和国家振兴联系起来,救亡图存。【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变化:据材料二“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延安的作家转变为自觉执行延安文艺政策的‘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文学生产方式参与到解放区的群众文艺运动中”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变化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路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背景:据材料二“1942”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结合所学,当时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是文盲,通过文艺工作可以通俗易懂的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政策;据材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文化领域入手救亡图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借鉴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来文化路线的经验。18.【工业革命中女性】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的角色与地位也随之变化。材料一伦敦布莱恩特和梅公司的火柴厂女工每天工作14小时,每周的工资却不到5先令。公司实行从3便士到1先令不等的罚款,女工并不能每次都拿到全额工资。违规行为包括聊天、掉火柴或未经允许上厕所。……火柴所用的黄磷原料,导致皮肤发黄、脱发和颚骨炎(骨癌的一种)。——1888年安妮·贝桑特《伦敦的白奴制》材料二《PallMall公报》的编辑威廉斯·特德、工党选举团的亨利·海德和救世军的凯瑟琳·布斯都加入了记者安妮·贝桑特争取改善工厂女工工作条件的运动。英国最著名的《泰晤士报》等其他资本控制的媒体报纸,指责贝桑特是社会主义煽动者,评论说:“女工们在不负责任的顾问怂恿下去罢工。这些现代工业化世界的害虫,正竭尽全力使这场争论达到顶点。”——摘编自夏金娇《论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妇女地位的改变》材料三在两周内,由于工会的支持和一场筹集了400英镑巨款的公共运动,妇女们赢得了重大的让步。她们组织了工会——英国最大的妇女和女孩组成的工会。这是英国“新工会主义”爆炸式的巨大进步,当时技能不熟练的女工第一次组织成了工会。——安娜·慕尼沃兹和艾伦·伍兹《马克思主义与女性解放》(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与所学,概括当时社会对女工罢工的两种不同态度,并分析态度不同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说说工业革命如何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答案】(1)态度:当时对于女工罢工有支持、批评两种态度。 原因:英国自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这种社会阶级关系的集中反映。双方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对同样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时社会主义思潮亦影响到社会对女工罢工的评价。(2)女性地位提高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女性自身抗争、社会力量的支持;工业革命中技术的变革引发了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形成,由于机器操作的便利性,使得女性走出家庭开始工作,女性的社会地位相较以往有所提高;但同时工厂制度下对女性的剥削也在发生,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问题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遭遇到资本家们的阻挠,但在社会支持与女性抗争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专属于女性的工会组织,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态度:据材料二“《PaMall公报》的编辑廉斯·特德、工党选举团的亨利·海德和救世军的凯瑟琳·布斯都加入了记者安妮·贝桑特争取改善工厂工作条件的运动......《泰晤士报》等其他资本控制的媒体报纸,指责贝桑特是社会主义煽动者”可知,当时对于女工罢工有支持、批评两种态度。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自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对女工罢工两种不同的态度正是这种社会阶级关系的反映;结合所学,工党一开始的政党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而控制的媒体报纸的大资本家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不同的阶级立场会影响对事件的看法;另外社会主义思潮也影响到社会对女工罢工的评价。【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据材料二“《PallMall公报》的编辑威廉斯·特德、工党选举团的亨利·海德和救世军的凯瑟琳·布斯都加入了记者安妮·贝桑特争取改善工厂女工工作条件的运动”,材料三“妇女们赢得了重大的让步。她们组织了煤人工会英国最大的妇女和女孩组成的工会,这是英国‘新工会主义’爆炸式的巨大进步,当时技能不熟练的女工第一次组织成了工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女性地位提高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女性自身抗争、社会力量的支持。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中技术的变革引发了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形成,由于机器操作的便利性,使得女性走出家庭开始工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性的社会地位相较以往有所提高;据材料一“女工并不能每次都拿到全额工资”,材料二“《PallMall公报》的编辑威廉斯·特德、工党选举团的亨利·海德和救世军的凯瑟琳·布斯都加入了记者安妮·贝桑特争取改善工厂女工工作条件的运动”,材料三“当时技能不熟练的女工第一次组织成了工会”等信息可得出同时工厂制度下对女性的剥削也在发生,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问题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遭遇到资本家们的阻挠,但在社会支持与女性抗争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专属于女性的工会组织,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学者布莱克指出,现代化发展必然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现代性的挑战——现代观念和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这一切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最初的对抗。第二,现代化领导的稳固——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尖锐的革命斗争通常可达数代人之久。第三,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达到这一程度:社会从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第四,社会整合——经济和社会转型导致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型。中国学者将布菜克假设的四个阶段概括为两大环节第一环节,在迎接现代性挑战的背景下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第二环节,进行民主国家建构,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向现代文明的结构转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论题:民族国家建构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阐述:19世纪中期,现代国家观念开始兴起,以国家和民族为认同对象的民族主义开始形成。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先行者和实践起点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使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解体,但却不能产生出一个现代性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1922年,中共二大就明确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作为党奋斗的基础任务。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中共率先扛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旗,号召组成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短期实践,以及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局部执政实践,解放战争时期党逐步完成了中央政府理念和方略的理论建构。1947年10月,毛泽东明确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正式将建立全国性中央政府的问题提上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成立,重树了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日渐式微的中央权威,彻底实现了从中央到乡村的政令统一和国家秩序的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废除了列强强加给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在华特权,中华民族主权独立彻底实现。总之,20世纪上半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民族国家建构,虽经历曲折,但最终实现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观点:根据材料“当然,就中国这类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而言,我们可以将布菜克假设的四个阶段概括为两大环节: 第一环节,在迎接现代性挑战的背景下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第二环节,进行民主国家建构,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向现代文明的结构转型。”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经历了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可选取任意一个阶段来拟定观点,例如选择,民族国家建构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阐述:首先分析民族国家的概念,19世纪中期,现代国家观念开始兴起,以国家和民族为认同对象的民族主义开始形成。接着分析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历程,结合所学可知,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共二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首先,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先行者和实践起点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使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解体,但却不能产生出一个现代性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其次,1922年,中共二大就明确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作为党奋斗的基础任务。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中共率先扛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旗,号召组成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再次,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短期实践,以及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局部执政实践,解放战争时期党逐步完成了中央政府理念和方略的理论建构。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成立,重树了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日渐式微的中央权威,彻底实现了从中央到乡村的政令统一和国家秩序的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废除了列强强加给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在华特权,中华民族主权独立彻底实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如总之,20世纪上半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民族国家建构,虽经历曲折,但最终实现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