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

ID:8435398

大小:31.5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27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1页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2页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3页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4页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就业供给需求产业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陕西就业市场供求现状的分析,认为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如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经济增长的模式是配置效率的增长、产业因素等,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建议。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陕西就业总体绝对数量是增长的,但增长速率下降,出现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具体到各个层次又有所不同,就城乡看,城市就业增长率高于乡村,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就业增长率高于国有企业。   一、陕

2、西就业供求现状分析   对陕西就业市场的分析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供给的分析主要包括供给总量、供给结构和供给弹性几个方面,需求的分析主要从需求总量、需求结构和就业弹性几个方面分析。   (一)就业供给分析   1.供给总量。2002年,陕西省人口总数为3673.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约为2588万人,1990年~2002年间,陕西人口增长了11%,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17%,二者之比为1.51:1。2002年陕西实际从业人数为1874万人,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仅为73%。①如果再计算农村和城市的隐性失业人数,则可得到如下结果:农业隐性失业的测定可用国际对比法,即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

3、历史时期中,找出一般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照.如果有多出来的部分就可以看作为农业隐性失业,按此方法计算的农业隐性失业率为10%~16%。0城市隐性失业的测定可以从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在1995年联合进行的一次“企业富余劳动力调查”所得数据中看出,该数据显示城镇各类企业的综合隐蔽失业率为18.8%左右。据此推算,陕西省的隐性失业人数约为230万人,陕西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如果按80%计算,则陕西的失业人数合计为410万人左右。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8位,在土地、资本等资源都比较稀缺的情况下,人口的相对充裕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供给结构。2002年陕西第

4、一产业从业人数100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比重的53.5%,第二产业从业人数30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16.5%,第三产业从业人数56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0%。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这是中国多年僵化的农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的结果。如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准农民搞其他副业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的规定限制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的生产空间。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得到了纠正,但仍存在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许多限制性制度措施,如农村人口的户口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等,这些制度的存在,无疑加大了农村人口转移的成本。由于农业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也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

5、  3.供给弹性。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供给具有无限的弹性。在特定的工资水平上传统部门可以向现代部门提供无穷无尽的劳动力供给。在现阶段,由于劳动力绝对数量很大,而现有的现代部门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故可以近似地认为劳动力供给具有无限弹性。   (二)就业需求分析   1.就业需求总量分析。从国民经济账户讲,供给恒等于需求,即G=L*P①;G表示产出,L表示劳动力人数,P表示劳动生产率。由公式可推导出本期劳动力需求量L叶=(1+g—P)k一】②;g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P表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k一】表示上期劳动力需求量,k表示本期全部劳动力需求量。2002年陕西实际

6、从业人数为1874万人,与供给人数相比,失业人数为410万人,约占劳动年龄人口的16%。 2.就业弹性系数分析。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关系的最常用的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近20年来,陕西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详见表1)。 陕西的就业弹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就业弹性却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单个产业的就业弹性还是总弹性均呈不断下降趋势。200年就业弹性系数只有0,07,而1990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是0,19这表明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

7、贡献率趋于下降。②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1978年~2001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13,第二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18,第三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57。该数字表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有很大吸纳就业的潜力,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第一产业但幅度降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小。 3,劳动就业贡献率分析。合理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运用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对劳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