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ID:8719909

大小:3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05

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写法。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3、记住历史惨痛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把握作者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写法。教学难点1、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2、记住历史惨痛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大家看到的就是73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

2、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二、认识奥斯维辛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奥斯维辛主营、布热

3、金卡营、莫诺维策营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三研读课文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内容。1、读了资料和

4、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2、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的残暴,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3、今天,人们参观的奥斯维辛是经过复原的,当初德国人为了销毁罪证曾把它炸毁,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能找出德国法西斯的罪行。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写了参观者参观了哪些东西?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

5、的句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沉思——“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

6、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四、重点研讨,理解下列语句含义(1)作者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明确: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

7、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者为什么要为

8、我们展示这样美丽的画面?明确:温和的微笑→对生活充满热爱为梦想而微笑→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