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唯才是举”的思考

对曹操“唯才是举”的思考

ID:8824672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8

对曹操“唯才是举”的思考_第1页
对曹操“唯才是举”的思考_第2页
对曹操“唯才是举”的思考_第3页
资源描述:

《对曹操“唯才是举”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曹操“唯才是举”的思考——论汉晋之际人物评价标准之变迁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东汉末年“豪杰并起”的时代能够于群雄中脱颖而出,开拓出自己的地盘,并且使魏国成为三国中最具实力的一强,为后代打下了良好的基业。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与其高瞻远瞩的领导观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密切相关,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其在用人方面能够做到“礼贤下士”、“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他曾所礼遇过的谋士和将领有不少甘愿为其赴汤蹈火,也足可见他个人的政治魅力。陈寿的《三国志》对曹操的用人在多处有较详切的记载,卷一《武帝纪》中兴平十五年

2、春,曹操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另外还有裴注,这里就不列出)这段记载是明确指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具体例证,并历数历史上选用人才成功的例证,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告诫手下注意向其举荐人才。曹操用人也引用当时的名士,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才

3、前来归附,兴平十三年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其中裴注的有关梁鹄的典故以及《三国志》卷二十一《陈琳传》载“袁氏败,琳归太祖。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文及父祖邪?’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说明曹操用人能够做到不计前嫌,人尽其才。而曹操对汝南名士王鉨的死讯“公闻而哀伤。及平荆州,自临江迎丧,改葬于江陵,表为先贤也”,可见其对人才逝去的惋惜。而对于其潜在的对手刘备,曹操也曾手下留情“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觽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

4、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可见曹操吸附人才的策略以及运筹帷幄的大局观。此外在曹操具体的用人过程,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并且给予丰厚的礼遇。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对于优秀将领的选拔也独具慧眼“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此外对其手下的几位谋士则是关爱有加,本人欲通过与袁绍之用人作一横向比较,则曹与袁用人之孰高孰低便可自然显现。韩愈的《马说》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当时的“乱世”,千里马不能谓少也,但真正的

5、伯乐却寥寥无几,曹操可以说是一位称职的伯乐,而袁绍则称不上是合格的伯乐,有不少原来作为其谋士后来都投附于曹操集团,曹操谋士中首屈一指者当属荀彧也,《三国志》卷十《荀彧传》记载:“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而荀彧对曹与袁的剖析可谓经典,彧曰:“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

6、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与之类似的评价便是《郭嘉传》中的“十败十胜说”,袁绍的谋士沮授便是一例证,沮授曾多次进谏袁绍,而绍不纳,特别是在官渡之战中,在曹操与袁绍的正面交锋中,“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太祖还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数觽而果

7、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太祖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又遣奇兵袭击绍运车,大破之,尽焚其谷。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袁绍的“不听”、“不从”、“复不从”直接导致其兵败官渡,而沮授在逃亡的过程中被曹操擒获,曹操却对其“厚待之”。尽管沮授“后谋还袁氏,见杀”,但曹与袁用人之高低可略见端倪。还有就是许攸的例子,他关键时刻的倒戈无异于在袁绍身后捅了一刀,而究其倒向

8、曹营之因还是在于袁绍自己不能纳谏“官渡之役,谏绍勿太祖相攻,绍自以强盛,必欲极其兵势。攸知不可为谋,乃亡诣太祖”。虽袁绍也“折节下士”,但并没有做到“知人善察”。而曹操之所以能够用人成功就在其“知人善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