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月亮——漫谈中国月文化

诗意的月亮——漫谈中国月文化

ID:8853902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9

诗意的月亮——漫谈中国月文化_第1页
诗意的月亮——漫谈中国月文化_第2页
诗意的月亮——漫谈中国月文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诗意的月亮——漫谈中国月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诗意的月亮——漫谈中国月文化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从古到今,人类就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给暗夜的人以光明,给身世凄凉的人以温暖;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正因为这样,它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1、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一阴一阳是为道”。阴阳观念是

2、中国古代哲学的出发点,是我国先民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和解释。《礼记》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大明即太阳,代表男性,意味着阳刚、强壮和力量;月亮代表女性,意味着温柔、阴柔、温馨、婉约和缠绵。因此三岁儿童都知道,称呼太阳为“太阳公公”,称呼月亮为“月亮婆婆”,决不会搞错。同学们知道西方文化中最著名的创始神是哪一个?对!是上帝。同学们知道上帝是男的还是女的吗?上帝既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既是男的也是女的,上帝是没有性别的(这也许就是西方为何同性恋特多的原因)。上帝最先创造出来的是男人,女人只是上帝为了

3、化解亚当的寂寞,从亚当的身上取下的肋骨做成的夏娃。我们中华(汉)民族的始祖神是谁呢?是“抟黄土以为人”的女娲、伏羲。他们是一对夫妻,是有着严格的性别区分的,不像上帝男不男,女不女,人妖不是人妖。其中女娲是女神,人首蛇身,伏羲是男神,也是人首蛇身。女娲手中捧着的象征物是月亮,所以女娲又是月神,伏羲手里捧着的象征物是太阳,所以又是太阳神。就连历法,根据太阳运行周期制订的称为阳历(公历),根据月亮运行周期制订的称为阴历。关于月亮最著名的神话故事是哪一个?嫦娥奔月。传说神射手后羿得到了一种不死药,一天外出时交待妻子嫦娥不要乱动这

4、种药。嫦娥却充满好奇,于是趁后羿不在,偷偷地把它吃了,结果飞升到月亮上,住进了广寒宫。虽然嫦娥从此长生不老,但永远孤身一人寂寞难熬。唐朝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就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孤独得连猪八戒做天蓬元帅时喝醉了酒,竟然按耐不住调戏起她来。嫦娥其实就是女娲。关于月亮的神话还有很多。譬如八仙之一倒骑毛驴的张果老被夹在月亮上的桂树中间。吴刚学仙有过被罚每天砍桂树,但每一斧砍下去只要斧头一拔出来,豁口就合拢了,就这样砍了又合,砍了又合,永无尽期。吴刚伐桂的故事与西方神话中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的故事惊人地相似。我国

5、古代神话中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就是三只角的乌鸟。据此有人不无骄傲地宣称:我国最早发现太阳中有黑子,比西方科学家早了几千年。同学们想想,传说中月亮里边是否也有一些动物呢?月亮中有蟾蜍,还有玉兔。2、月亮是贞洁、洁净、爱与美的象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如水,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是贞洁纯净的象征,是美的化身。所以《红楼梦》中的多情公子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一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就觉污浊。”月亮在中国审美的深层结构中,始终流露着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

6、。因此古典诗词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为基本抒情意象。《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韦庄:“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苏轼:“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异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我国古代的爱神、媒婆被称为月下老人。情人相会也往往选择月下,有诗为证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元夜》)“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连金庸金大侠封笔多年之后,还破例写了一篇小说《月云》,专写他的初恋情人。月云,多美的名字,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呀!3、月亮是永恒的象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暂的喟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残霞卷尽出东溟,万古

8、难消一片冰。”(章碣《对月》)“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因为月亮负载着这样丰富的文化气息,所以月亮有很多的别称。李白《古朗月行》写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拟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中秋月》:“照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