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

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

ID:8859647

大小:6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09

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_第1页
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_第2页
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_第3页
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_第4页
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  对“课例研究”的关注与思考    张东兴    作为教研人员,我参加过很多的“听课”“评课”活动,并对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进行了观察和思考。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听课”和“评课”多数仍然处于“原始”状态,层次非常低,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有的教师听了不少课,可一直没有什么长进和提升。我觉得要想转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听课”“评课”进行反思,实现从原始的“听课”“评课”向高层次的“课例研究”转变。    一、对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

2、反思    1.传统的“听课…评课”的“四多”“四少”。    传统的“听课”和“评课”如果归纳起来,可以用“四多”和“四少”来概括。    (1)随机听课多,整体考虑少。很多情况下,教师听课是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数量,或是同事间的随机交流,而带着明确的研讨目的和方向进行听课的情况还不够多,在“一盘棋”整体研究思路下听课的情况更是欠缺。在一些基层学校,经常见到用于公示的黑板上以“临时通知”的形式告知哪些老师去什么地方听课,也经常遇到听课的老师直到听课前还不知道“要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的课”这样的情况。    在

3、教学评估的过程中,我们规定学校要有明确的教研活动计划,要按照计划去组织听课、评课,提倡学校构建自己的教研文化。比如,除了有计划地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外,执教者还可以准备好研讨课,发布邀请他人听课的海报,通报自己现场授课要突出体现的教学思想和要解决的问题等。这样的研讨活动就上了层次,就更有品位。    (2)感性了解多,理性思考少。我参加听课、评课的研讨活动较多,通过研讨或是查看教师们的听课记录,发现很多教师都是在谈论一些感性的环节或现象,经常是就事论事。这样的研讨活动,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以用这样

4、两句话来形容: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是哪儿;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会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教师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用于集体研讨的时间更是有限,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就应该充分利用集体研讨的机会,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去分析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研讨就是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用于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    (3)被动接受多,多向互动少。很多研讨活动,是授课教师说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教后反思,听课教师谈听课的感受,专家、领导谈他

5、们的意见,“你说我听”而没有相互间真正的“研讨”,更不能够产生思想的碰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学术的民主教学研讨氛围不够,听课教师或考虑授课教师的“情面”,或考虑要维护学校的“面子”,或是有“唯专家是听”的思想。在这样的多重顾虑下,研讨当然也就不会深入。    (4)听课数量多,水平提高少。正是因为存在上述情况,所以教师们参加听课、评课的次数不少,但是从活动中得到提升的却不多。当“听课”“评课”流于形式,研讨活动没有了价值和意义的时候,这种教研活动也就失去了对教师们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6、   2.传统“评课”的“一言堂”“二分法”和“三段式”。    传统的“评课”活动不仅存在上述弊端,还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一言堂”“二分法”和“三段式”。    (1)“一言堂”:教师发言捧场面,领导专家说了算。学术研讨不民主,官场作风随处见。在一些评课活动中,尤其是有“展示”任务的评课活动中,教师们的发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把场面“捧”得热烈些,而课上得“好”还是“坏”、“成功”还是“失败”,往往是由参与评课活动的领导或是“专家”来“一锤定音”的。    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研

7、讨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而被异化成了应对上级检查和评估的“工具”,背离了教学研讨活动的初衷。    (2)“二分法”:谈论优点多益善,“不足”蜻蜓把水点。授课评课走了样儿,研讨就像挨批判。人们评课的思路往往是谈论课的“优点”和“不足”。鉴于有领导在场,或是有“评估”“检查”等任务,人们又总是当“好好先生”,即使谈到“不足”之处,也都是说成“不成熟的建议”“不成熟的看法”“不成熟的意见”等。而执教者在参加评课活动时心里也很紧张,喜欢听“好话”,不愿意听“不足”,遇到其他教师指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时,就如同犯了错

8、误,好像把事情办“砸”了,生怕对不起学校领导,生怕给学校丢人。当研讨是在“对人”而不是“对事”的时候,那么研讨也就走了样儿。    (3)“三段式”:教师反思一大段,同行齐把课赞叹。意见全都“不成熟”,领导专家看着判。传统的评课存在着严重的模式化倾向,一般都是按照三个步骤来进行:授课教师说课和反思一听课教师提出优点和不足→专家、领导最后点评和总结。    授课教师上完课后就是“说课”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