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幸福观的本质构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幸福观的本质构建

ID:8877096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幸福观的本质构建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幸福观的本质构建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幸福观的本质构建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幸福观的本质构建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幸福观的本质构建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幸福观的本质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幸福观的本质构建摘要: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幸福观是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实现的,以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实现共产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始终坚持并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立场来推进幸福观在中国的发展。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幸福感幸福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永恒的话题,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着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有的人认为衣食无忧就是最大的幸福,有的人则

2、认为家庭美满,事业顺利就是最大的幸福,有人认为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就是幸福观。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站在哲学的角度上,通过研究前人对幸福的理解而做出的总结和超越,把幸福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实践是实现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前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在认识论中提到的,所谓实践就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人要想生存就必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劳动和奋斗创造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1)劳

3、动是根本途径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幸福属于意识范畴,物质决定着我们的幸福观,但如果我们仅仅单纯的把幸福理解为现实的物质基础,那么幸福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我们就会陷入享乐主义。幸福在世界上不是原本就存在的,而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改造时所产生的需要。在对世界进行改造时“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劳动应当重新获得它由于分工而丧失的那种吸引人的力量。”人们通过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意识到自己主观世界也发生改变,包括对劳动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劳

4、动模范大会中也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人类的劳动是具有目的性、意识性的,劳动可以使活动朝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人们会生活的更好。只有不断地劳动,提高生产力的效率,积累我们的物质财富,我们创造幸福中国的梦想才会实现。所以,劳动是我们实现幸福的基本途径和基础,有了劳动,才会产生幸福。(2)奋斗、创造是根本方法既然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那么创造和努力奋斗就是加快幸福的根

5、本方法。幸福其实就是人们对生活的欲望需求与社会不能满足我们这种需求的矛盾的转化,任何矛盾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辩证法,这种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矛盾的不断转化,我们欲望需求的不断满足,幸福感也会不断地加强。劳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劳动具有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能动性,劳动又是实现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过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性能达的境界》这本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该书详细的论述了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问题。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

6、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这是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在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人们通过劳动进行奋斗创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创造和努力,使自己的价值、潜能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创造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条件。而自我实现的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幸福感则会孕育其中。二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是马克思幸福观的根本价值取

7、向人类争取幸福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理解幸福的内涵,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必须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统一,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要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界、社会与自然界要和平共处,共同追求精神自由,都体现了幸福的根本所在。其实,奉献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幸福。(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人类社会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只有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有精神需要的需求。物质生产资料虽是实现

8、幸福的必要前提,但我们也不能过于享受物质,物质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享受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幸福感不仅是来自物质资料的,而且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幸福是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论认为,人获得物质需要,以及归属,爱与被爱的需要都是人的应当有的权利。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更要重视精神生活,并且把精神追求看做是比物质追求更高一级的追求,追求精神生活会更自由。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那么,这个社会也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难以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