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ID:8896670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0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_第1页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_第2页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_第3页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_第4页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本文拟就作为一种文学载体的诗歌,它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史诗”的作用;如何运用“史诗”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等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一诗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因而通过诗歌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也是多方面的。概括

2、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及规律。《诗经·小雅·北山》中“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就准确地反映了奴隶制高度发展的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度——奴隶主族土地国有制:周朝的一切土地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周王将其分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周王还占有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因素的劳动者——奴隶本身,并把他们大量地赏赐给诸侯臣属。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3、(《忆昔》)。则形象地反映了唐朝前夕,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致使唐开元年间(712—741年),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地主阶级财富迅速积累,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焚书是秦始皇晚年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使“递三世以至万世为君。”可仅隔四年,齐楚大地就响起了一片“伐无道、诛暴秦”的呐喊。原因何在?唐人章碣的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焚书坑》)在焚书的团团黑烟中,嬴政的帝业化为灰烬,函谷关和黄河的险峻未能阻挡住刘项的

4、军队,焚书的坑灰尚未冷却,“不读书”的刘项就灭亡了“焚书”之秦。全诗词藻清丽、义理深邃,于嬉怒笑骂之中揭示了书未必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不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有效措施,对于文化思想领域中的问题,用专制强暴的办法只能适得其反这一规律性的主题。2.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和对人民的掠夺,以及社会的腐败、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悲残生活。这类题材的诗歌,从《诗经·魏风·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①兮”始,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隋末的《挽舟者歌》、杜

5、甫的《三吏》、《三别》,宋梅尧臣的《陶者》、王安石的《河北民》,直到明薛论道的《不平》,钦权阳的《税官谣》、清魏源的《江南吟》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歌谣等等,举不胜举,比比皆是。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剥削阶级对奴隶和农民政治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的反动性和腐朽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卖牛纳税拆屋炊”(苏轼《吴中田妇叹和贾收韵》),“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苏舜臣《城南感怀呈永权》)的悲残生活。3.表现了被统治阶级不堪压迫和奴役,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

6、位的奴隶主和地主阶级,千方百计地在经济上对奴隶和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政治上残暴的压迫。而“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族的黑暗统治”。[1]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暴精神和壮举,在中国历代诗歌中都有充分的反映。这类题材的诗歌,又可分为两类。其一,表现了积蕴于人民群众心中的对统治阶级的仇恨、愤怒和诅咒,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在《诗经·魏风·硕鼠》中,诗人把奴隶主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老鼠,表达了奴隶对剥

7、削者不劳而食的憎恨,和对“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东汉末年,流传于民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歌谣,采用拆字谜语的形式,隐含了“董卓死”的寓意,表达了人民对专权祸国、制造战乱的奸臣贼子的仇恨。其二,反映了被压迫者揭竿起义,用革命的手段反抗统治阶级、推翻和改造反动统治的事迹,歌颂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闾左称雄日,渔阳适戍人。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谁可论。”(屈大均《读陈胜传》)这首诗不但概括了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被征戍边,鱼腹丹书,夜半狐叫等主要史

8、实,并盛赞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英雄气概,和“驱除功第一”的历史功绩。这类题材的诗歌还有表现隋末首义的《隋大业长白山谣》、唐黄巢的《菊花诗》、元末的《松江谣》、明末的《税官谣》、洪秀全的《述志诗》等等。4.表现了中国历史上,各族人民反抗外族统治者的压迫和侵略的英雄事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