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的诗词地理知识

地理中的诗词地理知识

ID:8926613

大小:2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2

地理中的诗词地理知识_第1页
地理中的诗词地理知识_第2页
地理中的诗词地理知识_第3页
地理中的诗词地理知识_第4页
地理中的诗词地理知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理中的诗词地理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地理中的诗词地理知识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美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现本人从浩瀚的诗名中摘选其冰山一角作以分类说明如下:一、描述名山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二、描述河流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

2、流湍急。“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三、描述湖泊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是说洞庭湖及其周围的地区山清水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四、描述交通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说四川一带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难有联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说当时的帆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朝

3、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说白帝城在江陵的上游,两者之间可以通航。五、描述节气的:“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露从今日白”:,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六、描述天气、气候的:“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

4、势越高气温越低。“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七、描述月相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上弦月。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满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八:描述植物分布:“红豆

5、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是说红豆这种植物只生长在南方,北方没有。从而说明了植物的分布是有区域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说荔枝这种水果只生长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而且,它的保鲜期短,不便于储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准静止锋的

6、影响“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地球公转“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地壳变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季节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月相变化“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水循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7、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地域性“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地域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水循环“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惊涛拍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