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进还是保守儒学

一激进还是保守儒学

ID:8972645

大小:91.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4-13

一激进还是保守儒学_第1页
一激进还是保守儒学_第2页
一激进还是保守儒学_第3页
一激进还是保守儒学_第4页
一激进还是保守儒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激进还是保守儒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激进与保守;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1}  近代以来,在西方的炮舰与思想的冲击下,曾经充满自尊与自信的中国学人与政客渐渐对中国传统社会之各个方面产生怀疑。首先遭致怀疑的是器物,继而是制度。在这两方面,很多中国人都逐渐觉得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是普适价值,因此必须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上所有人所接受。但是,渐渐有学人认识到,儒家或中国文化——这些价值被理解成权威主义、精英主义、集体主义、人治、轻商——与自由民主背后的平等、个人主义、法治这些根本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是互相冲突的。这种冲突似乎解释了中国在引进民主与科学

2、上的困难。因此,以五四运动中的激进派为代表,中国的自由派和激进派(后者包括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知识分子,比如中国五四时重要的政治活动家陈独秀,以及当代的东西方学者,比如RonaldDworkin,建议将儒家价值连根拔掉。{2}但是,对诸如SamuelHuntington与AmyChua这样的现实主义的政治学者,他们认为这些价值在东亚根深蒂固,因此中国文化的存在会导致东西方的文明冲突(Bell,2006:1-6)。  表面上与此相对,文化保守主义者——其后来的主要代表是20世纪的新儒家——试图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像牟宗三

3、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所有的近现代和自由民主的价值都可以从儒家思想中导出。虽然文化保守主义者看似是激进派的敌手,但是,如当代学者梁涛指出的,“激进、保守两派虽然存在种种差别,但又形成以下共识,具有共同的立场:一、他们都接受科学、民主的价值原则;二、他们都反对帝制,反对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梁涛,2009)。换句话说,与激进派一样,这些最终以所谓“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也在器物与制度层面上向西方投了降,以普适价值全盘接受了民主、科学。在牟宗三由内圣开出新外王(民主、科学)的看似自信的宏伟计划背后,暗

4、藏的是与自由派分享的、对西方自由民主的彻底折服。这些新儒家以及广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言论中所表达的对民主与科学的全盘接受和坚定信仰,比激进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3}他们与激进派的不同是他们还想在心性、伦理与社会文化层面保守中国文化。这是他们“保守主义”的一面,是他们保守中国文化的防线。如梁涛所说,“激进者可以继续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着力对传统及现实中一切不合理的制度、现象进行抨击、批判、改造;保守者则可以着力阐发传统的人生智慧、核心价值,以和谐、仁爱去唤醒现代迷失的人性”(梁涛,2009)。这种呼唤,可以是对人心(

5、民众或统治者的心)的直接诉求,可以是在建设现代公民社会里提供儒家的向度,{4}也可以是在现有制度下对具体政治事件的零敲碎打的批评。在自由民主这个根本制度之上,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传统文化可以起到补充、{5}修正、乃至解决西方近代文化所带来的危机的作用。{6}但是,在根本制度安排上,文化保守主义者完全将主导权让渡给了自由民主。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保守主义者都采取了非政治的态度。  新儒家的这种非政治的态度表面上看与宋明理学家的态度有呼应。李泽厚先生就干脆以“现代宋明理学”来界定新儒家,并且认为它是宋明理学的(没有什

6、么太好前景的)回光返照(李泽厚,1998:109,111,140-141)。但是,谈到宋明理学家时,钱穆先生指出:“在范仲淹、王安石继续失败之后,他们觉悟到要改革现实,更重要的工夫应先从教育上下手……他们惟恐‘已试不信’,失却社会后世的信仰,所以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宁可牺牲机缘,决不降低理论。所以他们对于在野的传播学术,较之在朝的革新政治,兴味还要浓厚,并不是他们无心于政治之革新”(钱穆,1996:797-798)。如果钱穆先生的判断正确,宋明理学对心性之关注还是暗含着大的政治抱负。与此相比,新儒家要更远离政治,“无心

7、于政治之革新”。{7}  与宋明理学的关系放在一边不谈,就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立场本身来讲,其问题在于,一方面,他们要保守得太多,另一方面,他们又保守得太少。他们要保的道德形而上学是每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而他们还期望着作为这种关怀的儒家在当今社会还有普适的可能,并因此来医治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但是,当代很多政治哲学家的一个共识是,当代世界的价值多元是不可避免的。{8}这一多元性使得多数人遵循一套安身立命之系统不再可能。终极关怀很深重,但因此就无法广大。在现代社会里重建儒家(或是道家、佛家)道德很重要。但是,即使在

8、中国,也不再可能有、也不应该有独尊一术的情形,这也使得指望由在终极关怀意义上的道德之改进来拯救所谓道德沦丧的现代社会成为振奋人心的迂腐之见。{9}这一点,韩非子早在两千年前已有深刻认识。{10}他实质上已经给出了近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给出的价值之不可避免的多元性的论辩。这是他提倡法纪而不指望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因。出于类似的考虑,近现代的自由主义者也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