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ID:8995187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4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_第1页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_第2页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_第3页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_第4页
资源描述: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一、定义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于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述说,总爱喋喋不休的讲自己的感受,罗嗦,给人很烦的感觉。说话做事从不想别人此时的心情或别人是否需要帮助。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别人不配合就觉得别人不对,自己委屈,发脾气。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

2、及集体。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二、表现1.看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较主观,喜欢认为自己是这样别人也会是这样。喜欢的表达方式:我认为,你们应该,你这样做没尊重我。与他人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不替别人考虑,不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理解别人。很少主动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由于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顾别人,有事则登三宝殿,而不求于人时,则对人没有丝毫热情,似乎人人都是为他服务

3、。实际上,人类的交往是互惠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于这种自我中心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以大的代价去获得小的收益。如果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一定的能力,常常锋芒毕露,爱表现,让别人成为配角,就会打击别人的自尊心。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比较直接,没考虑别人的感受,容易得罪别人。过分自信导致自负,瞧不起别人,别人自然远离他。一旦其有需要,他就觉得别人就应该放下手中的人事去帮助他,而不考虑别人也许没空或许关系不够好,或许没能力等别人的苦处,显得很霸道。2.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这种人在人群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别人都应该与自己一样的态度,而且这种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

4、,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态度,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要听自己的,把自己的意志观点强加于人,不然就难受,除非那个人特别强,不然不愿听从别人的。说话像在辩论争吵,咄咄逼人,难以以心平气和的状态交流。觉得别人幼稚,懒散,低俗,看不惯,自命清高,觉得自己是坚持真理却得不到理解与支持,十分委屈,不会换位思考,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经验看待和解决问题,仅从自己的爱好与需求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3.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他都会抢着回答。在小学里,老师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必须举手,而且经过老师同意后才能站起来说。但该生的表现经常有违“常规”,他通常把手举得高高的,整个手臂都竖

5、起来,越过自己的位置,有时还急得大声地喊:“老师,让我来;老师,让我来”,“老师,我很想很想回答你这个问题,让我来说好吗?”情绪极度兴奋,有时不经同意就“倏”地一声站起来说个滔滔不绝,更离谱的是他不等老师把话说完,就像发“连珠炮”一样问问题,那气势正可谓“咄咄逼人”。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这是因为他们想引起人们的注意,想得到人们的表扬与赞赏。在与他的谈话之中,我知道了他不单是在有陌生人的时候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在任何时候,而且都希望是第一个回答。他的回答不单纯是为了得到表扬和赞赏,更是因为忍不住想和别人“分享”,是“知道了就想说”,这说明了他的表达欲非常强。在表达的同时,

6、他感到快乐,而且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个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但由于他周围没有像他一样有着同样丰富知识的同学,甚至是老师,这就促发了他的自信心过度膨胀,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自以为是,于是演化成自负,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就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即很少为别人考虑,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他在课堂上根本就不管同学们的不满,依然我行我素的行为就是没有考虑到同学的感受,同学没有表现的机会,觉得自尊心受到打击。课堂变成为他一个人开设的课堂,就是把自己置于同学之上。这种自我中心的表现就是由于自我概念认识偏差而造成的,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这将会对他产生不良的长远影响。三

7、、成因。1.观点取替的能力,只达到“知觉”的部分,还未达到“认知”和“情感”的部分;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可以发觉别人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不同,但即便是如此,他们仍然无法推测别人的想法和内心感觉,因此还是会以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觉为重,认为其他人理应也是如此。所谓观点取替能力就是:“我们能不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3岁时期的孩子似乎在许多方面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2.独生子女,从小处于家庭中心地位,家庭关注过多,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弱,父母付出不求回报,爱是单向的形成众人为中心的定势。长大后仍然按原来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