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ID:8995874

大小:34.5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14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_第1页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_第2页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_第3页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_第4页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

2、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例如:“道

3、”,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

4、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①语言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②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④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⑤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⑥信使。杜甫《寄高适》:“书成无信将。”⑦音讯。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阴

5、信,遥怜舍弟存。”⑧书信。白居易《谢寄新茶》:“红纸一封书后信。”其中的关系如下:①语言真实:[言语]+[真实]②对人真诚,有信用:[对人的态度]+[真实]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④的确:[某种动作/状态]+[真实]⑤凭证:[用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⑥信使:[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人]⑦音讯:[信使传递的]+[消息]⑧书信:[传递音讯的]+[文字材料]其中①——⑤都包含“真实”这一义素。⑤——⑧,每个意义都是在前一个意义的义素上加上别的义素而形成(但有的意义一旦固定后,有些义

6、素可能消失。如“信使”,后来不一定携带有符信)。又如“问”,包含如下意义:问:《说文》:“讯也。”①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其关系如下: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②问候、慰问③审问①询问   ④责问、追究⑤音讯⑥过问、干预这里每一意义和邻近的意义都有共同的

7、义素,但隔得较远的意义就没有共同的义素了。我们都知道引申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途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关于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一节采取的是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这是目前普遍的对词义变化的方式的区分。但是对于这三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并没有更多的阐释,只是对词义变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所以《汉语史稿》在随后对如何证明词义发展的具体程序和阶段的困难做了简单的说明“由于词的来源很古,到我们所能接触的史料的时代,引申义久已通行,因此,我们并不能常常按照史料的先后,来证明词义发展的程序和阶段。”这也说明了词义引

8、申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上的困难性。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学纲要》中认为词义变化的途径有引申、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对于传统的认为也是词义变化的途径的“假借”给予了否定的态度。认为那只是文字的问题,与词义无关。即字有“假借义”,词无“假借义”。而对于引申的方式,传统训诂学家以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为自己的出发点,植根于丰富的古汉语书面材料中,结合预言世界反映了韩民族语言的特点,没有系统的阐述引申的规律。但从传统的训诂学材料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