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

ID:9042319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5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_第1页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_第2页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_第3页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_第4页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杜甫晚期律诗的艺术特点代婷婷杜甫是唐代律诗的集大成者,采用“以古入律”的写作手法,将“古之比兴”与“今之声律”进行了完美结合,使律诗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但在这种主体风格以外,还闪现着其他多种风格。同时,杜甫写诗用情至深,被后人称作“情圣”。本文从“以古入律”的写作手法,“沉郁顿挫”以外的多种艺术风格,“情圣”——至深的情感三方面,对杜甫晚年的律诗进行研究。一、“以古入律”的写作手法“以古为律”是中唐诗人提出的一个诗学思想,也是中唐律诗发展的一种倾向。独孤及在《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以古为

2、律”有过明确表述。他认为皇甫冉“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其诗歌融合了古体的“比兴”和近体的“声律”,这是“以古为律”的一种表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以古为律”是“古之比兴”与“今之声律”的完美结合。在唐代,比兴不仅仅是一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更多的是指一种源自《诗经》的关怀现实的创作精神。杜甫认为比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更是一种关怀现实的创作精神。他对比兴的认识体现在《同元使君〈舂陵行〉序》中:“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

3、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①元结的《舂陵行》和《贼退后示官吏作》这两首诗并没有采用比兴的手法,杜甫认为这是“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实质上就是白居易所提出的“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同义语,主要着眼于元结诗中关心社稷民生的比兴精神。可见杜甫的比兴观念是要求诗人直面现实,关注社稷苍生,要求诗歌有美刺讽喻的功能。希望当时的诗人们向元结看齐,多反映人民的疾苦。虽然“以古入律”的诗学思想是在中唐时提出,实际上是继承了杜甫以律诗写时事,强调律诗的讽喻功能的基础之上。杜甫晚年已经自觉地将“以古入律”

4、的诗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律诗创作中。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的律诗和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主要表现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等题材。如《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稜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虚实结合,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寓于胡马的骁腾,但终究只是个人怀抱的一种抒发。《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饮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全诗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幽、恬淡,感情平和中有跌宕,豪迈中有洒脱。这两首诗写于诗人游历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

5、的一段时期,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快意诚然是快意,豪情纵然是豪情,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天宝后期,杜甫用律诗表现时事,这是律诗艺术的一个重大变化。杜甫用律诗反映时事,正体现了杜甫对诗歌比兴精神的追求。通过杜甫早期和晚期的登楼诗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倾向。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杜甫早期的一首登楼诗。《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这首诗是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因这时杜甫的父亲做兖州司马,他第一次来省亲,故曰“趋庭”,“初”。颔联用工整的

6、格律描绘出纵目所见的远景,“连”“入”二字将广阔的天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颈联和尾联则由纵目所见的古迹,引发出踌躇惆怅之情。这首诗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因结构严谨,格律工稳,前人多取以为式,但他的这种惆怅是一种凭高怀古的惆怅,是文人士子普遍具有的一种历史情怀。再来看杜甫晚年的一首登楼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

7、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首联也是交代了写作背景,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写登楼所见,极力形容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前两联的写法和《登兖州城楼》相似,但是后两联却展示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前者登高怀古,引发惆怅之感,多少带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之嫌,但后者由登楼直接引起个人身世之感,是诗人的切身之痛。杜甫此时疾病缠身,患有肺病和风痹,后来右臂偏枯,左耳聋了,牙齿半落。

8、诗人漂泊外乡,亲朋音信全无,在精神上又是多么的孤寂无助。“老病”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