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病害打印版

油料作物病害打印版

ID:9056899

大小:7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6

油料作物病害打印版_第1页
油料作物病害打印版_第2页
油料作物病害打印版_第3页
油料作物病害打印版_第4页
油料作物病害打印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油料作物病害打印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五章油料作物病害Oil-seedcropDiseases大豆病害:病毒病、胞囊线虫病、叶斑病、根腐病等。花生病害:叶斑病(黑斑、褐斑、网斑)、茎腐病、根结线虫油菜病害: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芝麻病害:茎点枯病枯萎病叶斑病第二节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CystNematode,SCN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河南省东部沙质土区发生较重。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方法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

2、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1学名及分类Heteroderaglycines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2.形态有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卵初为长圆形,一侧微弯,形成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成成虫。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难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成虫雄虫线状,雌虫梨形。3病原生物学: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适温为17-28°C。胞囊线虫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强

3、而对高温的抵抗较弱。发育湿度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为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胞囊线虫生殖方式为雌雄交配,交配后产卵在雌虫体内。4寄主和病原菌致病性分化:胞囊线虫除危害大豆外,还可危害小豆、绿豆、白羽扁豆。其他多为不常见作物和杂草:金沙草、水棘针、苜蓿、野碗豆、野生大豆等。大豆胞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黑龙江及吉林为3号、辽宁兼有1号和3号小种,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为4号小种,此外安徽还发现5号小种,山东、河南发现7号小种。1越冬: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

4、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8年。2.传播: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3.侵入与发病: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4.再侵染:胞囊中卵成熟后再孵化出幼虫,进行再侵染。在河南省一年可完成7-8代。此病的发生和流行

5、主要决定于土壤条件、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等。1.土壤条件土质: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黏重土壤,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碱性土壤更适于线虫的生活。土温:影响线虫发育速度。10°C以下线虫停止发育,35°C以上不能发育成成虫。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愈快。2.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对土壤中线虫的增减有明显影响。在有线虫的土壤中,种植寄主植物,线虫数量明显增加;而种非寄主作物,线虫数量急剧下降。如种植线虫能侵染而不能繁殖的作物,如菜豆、豌豆、三叶草等,则可促使线虫卵孵化,但不增加后期胞囊数

6、量,这种植物比休闲或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更有效,往往称这类作物为“诱捕作物”。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由于禾谷类作物的根分泌能刺激线虫卵孵化的物质,使幼虫从胞囊孵化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因此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3.品种抗性:品种间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多数品种为感病,高抗的很少。防治策略是:防止把虫源传到无病区,在病区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抗、耐病品种,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1.选育抗、耐病品种河南的商丘7680、跃进5号耐病性较强。北京小黑豆是较好的抗源材料。2

7、.加强栽培管理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主要措施。轮作年限一般不能低于3年,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一般与禾谷类作物等非寄主植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适当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减轻线虫危害。在高温干旱年份注意适当灌水,防治效果尤为明显3.药剂防治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2类:种衣剂(含呋喃丹等杀线虫剂):省时省事,防效明显。非薰蒸剂:如力满库、灭线磷等,随播种施入土壤。4.生物防治淡紫拟青霉——大豆保根剂第三节花生叶斑病PeanutLeafSpots黑斑病和褐斑病

8、是花生上常见的两种叶部病害,在田间常同时发生,症状相似,主要造成叶片枯死、脱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以上。网斑病已发展成为主要病害,许多地方为害程度已超过黑斑病和褐斑病。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可达30%以上。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方法黑斑病和褐斑病: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褐斑病始发期比黑斑病稍早,称做早斑病(peanutearlys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