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

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

ID:9076450

大小:649.73 KB

页数:131页

时间:2018-04-16

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_第1页
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_第2页
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_第3页
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_第4页
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特点第一节工程概况一、地理位置磨沟岭隧道地处秦岭中低山区,自西向东穿越武关河与清油河的分水岭——磨沟岭。隧道进口在毛坪乡西磨沟村312国道左侧土坡上,出口在清油河乡清油中学北侧。二、工程范围磨沟岭隧道自IDK226+494进洞,于清油河乡清油中学北侧IDK232+606出洞。除进口段538米位于R=1000m的曲线外,余均位于直线上;洞身纵坡为1936m长的3.5~10.5‰上坡和4176m长4‰下坡的人字坡,基本东倾。隧道的最大埋深为313m。三、地形地貌磨沟岭隧道所处地形起伏较大沟梁相间,相对高差约为100~300m

2、,线路以长隧道穿越磨沟岭。最大高程为824m,岭西各冲沟水流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武关河,岭东各冲沟水流通过刺沟汇入清油河。四、气候条件隧道所处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6℃,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5m。五、工程设计(一)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Ⅰ、工程地质1、地层岩性隧道处基岩大多裸露,为泥盆系中统石英片岩及大理岩夹云母石英片岩,进出口沟床及斜坡上有第四系冲积、坡积层,现将工程涉及到的地层及特性特征分述如下:dl2⑴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砂粘土(Q4):主要分布于出口端,厚约5~20m,棕红色,土质尚均,以粘粒为主,粘性好,土中含有少量碎石,硬塑,Ⅱ级普通土,Ⅱ类围岩,σ0=120

3、KPa。1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dl2⑵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砂粘土(Q4):主要分布于出口端清油河一级阶地上,厚约2~5m,褐黄色,土质较均,以粘粒为主,含砂量高,夹有漂石,圆砾,硬塑,Ⅱ级普通土,σ0=150KPa。dl7⑶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砂粘土(Q4):分布于出口端,厚约5~8m,淡黄色,碎石成分主要为大理石、片岩,呈尖棱状,粒状组成φ20~60mm约占45%,φ60~120mm约占10%,φ>120mm约占10%,土质充填,松散—中密,潮湿,Ⅱ级普通土,Ⅱ类围岩,σ0=500KPa。dl8⑷第四系全新统洪积漂石土(Q4):分布于出口端橡子沟沟中,厚约7m,

4、灰—灰黄色,漂石成分以大理石、石英片岩为主,呈圆棱—浑圆状,粒径组成φ20~200mm约占20%,φ>200mm约占60%,最大粒径约2500mm,砂土质充填,中密,潮湿—饱和,σ0=700KPa。dl7⑸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卵石土(Q3):分布于出口端砂粘土下部,厚约3~10m,灰色,卵石磨圆较好,成分以大理石、石英片岩为主,粒径组成为φ20~40mm的约占20%,φ40~60mm的约占15%,φ60~80mm约占15%,φ80~100mm约占10%,φ>100mm约占5%,砂土质充填,潮湿,中密,Ⅱ级普通土,σ0=600Kpa。dSc7⑹泥盆系中统石英片岩(

5、Q2c):分布于隧道洞身DK226+494~DK231+410,灰黄、褐黄色,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物结构以石英、云母为主,石英含量占55%~69%,长石含量小于5%,云母含量占22%~35%,片理及节理较发育—发育,风化严重—颇重。风化层厚约2~5m,最大约10m,Ⅳ级软石,σ0=500KPa,完整岩石电阻率ρ=800~1500Ωm,地震波速Vp=4380m/s,Ⅴ级次坚石,Ⅳ~Ⅴ类围岩,σ0=1000Kpa。dSc7⑺泥盆系中统大理岩夹石英片岩(Q2c):分布于隧道洞身DK231+410~DK232+602处。大理岩:灰白色、白色,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

6、成分以方解石为主,云母、石英少量。方解石含量约84%~89%,石英含量2%~7%,云母含量2%~4%,岩体节理、层理较发育,岩体风化严重—颇重,风化层厚约1~2m,最大约10m,Ⅳ级软石,σ0=500Kpa,完整岩石为Ⅴ级次坚石,Ⅳ类围岩,σ0=1000KPa。由于大理岩多位于出口端,局部夹有石英片岩,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层厚约1~2m,岩体受线路左侧F2断层影响,岩体2磨沟岭隧道TBM施工总结相对较破碎,电阻率ρ=200~900Ωm,地震波速Vp=3820m/s,地表调查中,大理岩中局部有溶蚀痕迹,沿层理、节理或与石英片岩接触带有溶隙或小的溶洞存在。⑻碎裂岩

7、(Tγ):主要出露于磨沟岭断层及F2断层带内,以碎裂大理岩为主,灰色,碎裂结构明显,岩石破碎,局部夹糜棱岩。岩石挤压裂隙发育,裂隙层结合强度低,手扳易碎。Ⅳ级软石,σ0=600Kpa,Ⅲ类围岩。根据物探资料地震波速Vp=3000~4000m/s,电阻率ρs=200~300Ωm。2、地质构造⑴褶皱:根据区域资料,隧道工点位于礼泉—柞水华力西期褶皱带内,为一复式向斜的北翼,根据野外调查及分析认为,该隧道无大的褶皱构造,片岩地层内揉曲发育,片理产状较紊乱,变化大,仅在隧道进口地段显示出一相对较明显的背斜形态,背斜西安侧产状为NW向倾北,核部位于南阳坡台(DK228+

8、000)附近,该处岩体风化严重,产状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