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至汉玉器特色工艺

西周至汉玉器特色工艺

ID:9097830

大小:2.66 M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7

西周至汉玉器特色工艺_第1页
西周至汉玉器特色工艺_第2页
西周至汉玉器特色工艺_第3页
西周至汉玉器特色工艺_第4页
西周至汉玉器特色工艺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周至汉玉器特色工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面坡”技法,又称斜刀技法,是西周时期玉器纹饰雕琢常见的技法之一。其线纹沟槽之两壁一为垂直,一作斜坡,横截面略呈直角三角形。由于“一面坡”阴线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不同,使其各自呈现的光亮程度各异,从而凸显了较强的层次感与立体感。西周中期以后的“一面坡”线纹大多与细阴线组合构图,即在“一面坡”线纹的竖直的边墙表面,沿“一面坡”轮廓勾出细阴线。这种由粗细结合双阴线刻划出的纹饰错落有致、线条丰富,既消除了完全使用单阴线的单调,又增加了图案纹样的立体感和细致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游丝毛雕”,是流行于战汉时期的一种细线纹雕琢技法。此类细阴线形若游丝,

2、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又被称为“游丝刻”或“跳刀”。其特点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游丝毛雕”技法之雏形见于春秋晚期,但当时线纹之长度及连贯性尚不及战汉者,主要用来构成矩形绹索纹、网格纹以填补每组单位浮雕图案间的空白之处。“毛刀刻”,又被称作“乱刀”,初现于秦代,在汉代得到了发展延续。该技法与前文所述的二式“游丝纹”制作方法相同,亦是刻具琢成,只不过此类线痕形态粗糙。毛刀刻所琢线纹,总体较为宽浅,由很多条细过毫发的不规则细线纹组成,线痕边

3、沿多歧出毛刺,风格粗放不羁。“毛刀刻”在前朝大多出现于雕工粗糙的葬玉之上,而在本期则主要用来表现玉刚(严)卯、玉印上的文字以及部分圆雕作品之细部。“汉八刀”,应有两层含义:其一,形容其刀工简练、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其二,因之用刀讲求左右对称,奏刀后左右两道线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汉八刀”实际上是斜碾工艺的一种。斜碾工艺在西周时期已非常流行,其流程应是将砣具偏倾角度,利用其侧刃带动潮湿的解玉砂碾制,使线痕呈现出一面深、一面浅的斜坡状。因此后人又称之为“一面坡”技法。由于“一面坡”阴线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不同,使其各自呈现的光亮程度各异,从而凸显

4、了较强的层次感与立体感,故此后历代多被沿用。战国时期,“一面坡”阴线主要作为夔龙纹、凤鸟纹的加强线出现在大型分区玉璧之上(汉代玉璧亦然)。时至汉代,衍生出“汉八刀”技法,痕迹多为深峻的弧形大坡面(多两道坡面成对出现,如同“八”字之撇捺状排列);因之在下砣之际重入而轻出,故每道线纹中间粗重,端部尖浅锋利,尽显力度。此外玉匠在初砣之后常加以精细打磨,所以线条截面砣痕尽化,光洁锃亮,细观之则呈略有平行划痕的细磨砂状态。 “汉八刀”技法主要用于玉蝉、玉翁仲和玉猪的制作之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