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论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ID:9105970

大小:18.74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7

论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_第1页
论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_第2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7年。科举制度虽然消失了,但利用考试进行选拔的方式却流传了下来,演化成了近代的各种考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大业三年,隋朝一统全国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将选拔官吏的权利收回于中央,演化出了最初的科举制度,让科举制度代替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随

2、之出现了一个较为先进的科目——“时务策”,它将文化和现实用考试联系起来,将知识推向实用化。让学子对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论文,这样的考试叫试策。这样的创新之举,为中国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随后,唐朝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唐代的常科考试种类繁多,有些科目因为不受重视,有些科目因为难度大要求高而渐渐作废,于是常科里的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

3、最初只是试策,多考经义或时务,其考试基本精神是明经重帖经、墨义,进士重诗赋。帖经类似于现代的填空题,就是讲经书随便揭开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空出一行,用纸帖盖上三字,让试者进行填充。墨文则是对经文的字句进行简单的测验。这个两个科目都是靠熟读背诵能力,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成功。但是进士的诗赋则需要较硬的文学功底,所以取得进士科第是一件很难的事,当时流传的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以在过去考取进士是一件多么难的事,需要试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唐高宗以后,进士科被人尤为重视,因为唐朝很多宰相大多都是进士出身,考

4、取了进士就能拥有飞黄腾达的未来。可考取进士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因为唐代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当时名人或杰出人士的推荐。为此,考生们纷纷将自己代表作投于那些名人门下,此举名为投卷。向不同的人投卷的行为有不同的叫法:向礼部投入的叫做公卷,向达官显贵投卷叫做行卷。这样的行为确实能够让一些有才能的人崭露头角,就如白居易。但这样的安排也给一些欺世盗名的人以可乘之机,助长了一些社会的歪风邪气。而且唐代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的雏形,女皇在殿上亲自测试,只可惜此举在唐代并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不光重文,而且尚武,武举就是

5、在唐代产生的,开始于为武则天长安二年,由兵部负责,考马射、步射、平射等等,同文试一样,中第者也可以封官晋升。唐代过后是宋代,宋代的科举制度依旧是重视进士科,但考试科目与唐代相比略有减少。而且宋代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了三等,由于扩大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的增加。宋代的录取人数每次多达两三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也可以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进士中的第三等)这是“恩科”的先例。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

6、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封卷。誉录,就是讲考生试卷进行誊抄,让考官评阅试卷时不光不知道考生姓名,连考生笔迹也无法辨认,以此来防止考官徇私。此举效果在一开始很好,但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这样的改革使徇私舞弊的现象进一步恶化。宋代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推崇的考试在于通经致用,以论、策取

7、士。但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王安石推崇的《三经新义》被取消,随后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两者都考,没有定论。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科举制度的等级森严复,复杂有序。但明朝的科举制度过于重视八股文,太多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八股文本上也有过于死板公式化的缺点,过于偏向八股文的风气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到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各种弊端终于显露,让社会不堪重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就此灭亡

8、。在科举制度灭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科举制度都是单纯的给出负面评价,过了很久人们才冷静下来对科举制度进行客观的分析,的确,科举制度的危害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和畅不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科举制度将基层的人才选拔起来,重视并让基层力量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这样的思想不知道早了西方多少年。如今的考试制度也有着各种各样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