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

ID:9111021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8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_第1页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_第2页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_第3页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_第4页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_第5页
资源描述: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是德育研究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离不开效果这一本质。而德育工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态度、经验等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上海以190名幼儿园教师和60名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从幼儿德育工的范围及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目标观、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幼儿德育的现状作了调查,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幼儿德育工作的规律,打开提高幼儿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路。一、幼儿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我们的调查表明,75%的教师和50%的家长都认为幼

2、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由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无论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父母都必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但是,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工,对幼儿德育工作更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同时,教师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和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开展幼儿德育工作。二、幼儿德育工的价值观90年代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调查对象中76%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95%的家长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5%在30岁以下。80%的教师是专业幼师毕业

3、生和学前教育大专毕业生;70%的家长达到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共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大背景中,面对的是相同的教育对象。那么,他们对“好孩子”的价值标准、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的价值判断有何异同呢?1.经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应有何面貌。调查表明,仅有7%的教师和7%的家长是忽视道德面貌的,而93%的教师和93%的家长都认为幼儿的面貌中礼貌、文明行为等都是重要方面。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的看法基本趋向一致,这是他们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进行幼儿德育工作的基础。2

4、.对幼儿德育工作目的性的看法。调查表明,有56%的教师和69%的家长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目的性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侧重于为幼儿组织活动和能为孩子入小学作准备等近期的实用价值方面;有44%的教师和31%的家长对目的性的认识比较正确,他们认为是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素质打基础。由于大部分的德育工目的性有些模糊,因此必须解决幼儿德育工作的重心偏移和评价标准错位的问题,从而使幼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3.前阶段“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调查发现,54%的教师和52%的家长认为“二史一情”教育的效果不明显;38%的

5、教师和40%的家长认为有一些效果。根据调查,我们认为,造成“二史一情”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德育工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对为什么一个小公民要从小在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的深层次的意义把握不够,在具体内容、方法、自身的情感上也存在种种的差距。三、幼儿德育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调查幼儿园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时,我们发现61%的教师把主要原因归咎于“社会大环境有问题,与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教师选择的其他原因依次为:德育工作缺少有效的方法”(17%);“德育内容陈旧、一般化”(11%);“幼儿

6、园工作指导思想上重智轻德”(7%);“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差,缺乏德育意识”(5%)。而家长却认为所有这些方面对幼儿德育工作的效果都存在着明显的影响。调查还发现,教师不仅将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幼儿园外部,同时还存在着将幼儿德育工作的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的倾向。教师片面夸大幼儿园外部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把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这是教师对幼儿德育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不强的表现,因而也是影响幼儿德育工作效果极其重要的原因。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比家长

7、更善于发现幼儿品德发展的优势,更善于向幼儿谈心解惑,更善于为幼儿起表率作用。四、幼儿德育工的目标观德育工总是按自己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来实施教育的。那么,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幼儿德育目标有何异同呢?调查表明,教师对幼儿德育目标的选择顺序依次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遵守纪律,诚实,友爱同伴,尊敬、关心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的选择顺序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诚实,遵守纪律,爱祖国,独立性、自信心,尊敬、关心长辈。教师与家长选择的共同项目为:对老师、同伴有礼貌,爱祖国,诚实,尊敬、关心长辈,遵守纪

8、律。不同项目教师选择了友爱同伴、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选择了独立性、自信心。产生这样的偏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教育的场合不同,幼儿园实施的是集体教育,因此提出友爱同伴和自己的事自己做;二是由于教育的价值观不同,家长尽管在生活上包办代替,但是在精神方面“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竞争性的个性积极的人,而幼儿园教师希望孩子在生活上能自理,在精神方面则与其他人有更多的共性。目标是反映幼儿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作为幼儿德育工,教师和家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