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中日关系现状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中日关系现状

ID:9379148

大小:74.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04-29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中日关系现状_第1页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中日关系现状_第2页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中日关系现状_第3页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中日关系现状_第4页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中日关系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中日关系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中日关系现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毫无疑问,今天的中日关系正处于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在此情况下,胡锦涛主席曾于4月23日在雅加达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时就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五点主张,这不仅对改善两国关系目前的困难局面意义重大,而且是今后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指针。今天,当我们面对中日关系严重低迷的现状,构筑面向未来的、健康的中日关系是摆在两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当务之急。而要理性解读和准确把握复杂的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三”上去认识。中日关系中的四个“三”第

2、一个“三”是从中日关系的三个时期看,即200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近代以来的165年和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3年。其中,2000年的主流是相互学习、共同得益的友好历史,165年里有侵华战争的历史伤害,33年是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从战争伤害的历史阴影走向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轨道,走到今天的全面发展、相互依赖的格局,中日两国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理应加倍珍惜。第二个“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1/41精品文档是从近代以来两国关系的三个特征看,即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相互对立。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

3、代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有过学习和借鉴日本自强经验的历史。而邦交正常化以后的中日关系,相互依存是主流,不仅全方位开展合作,而且两国经贸也从相互补充型发展到相互依赖,双边贸易逐年增加,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已逐渐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两国关系中的全面互动模式也日益形成。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中日两国尽管是近邻,但却存在着一种感觉彼此相距甚远的现象,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显著表现是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的相继出现。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

4、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中日关系日益密切成熟的一种表现,是正常现象,但这也由此给人带来了两国之间矛盾不断的感性印象。第三个“三”是“三大挑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各自的战略取向。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双方存在严重的分歧,中国民众反对日本对历史的认识态度、特别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日本的部分民众却对中国总提历史问题出现厌烦情绪或无所谓的心态。在台湾问题上,日本曾经统治过台湾的殖民情结,部分右翼人士与“台独”分子相互利用,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造成中日两国33年来时有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

5、作–独家原创41/41精品文档擦。在战略取向方面,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日本经济在亚洲的“唯我独尊”,使得一部分日本人担心自身在亚洲的地位,于是便有了媒体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导致日本国民对华亲近度的下滑;而日本加快成为“普通”国家的步伐,进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在这一过程中右倾化倾向的日益突出,也引起中国民众的戒心。因此,历史认识、台湾问题、战略取向及由此产生的互不信任,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第四个“三”是三大机遇,即共同发展与繁荣,共同构筑东北亚持久和平,共同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程,这些都是符合中日两国的国家

6、利益、民族利益,并能促进世界及地区的和平繁荣。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中日双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的五点主张精神,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1/41精品文档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

7、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其次,重视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今天推动中日友好的力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老一代从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势力和民间人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中日大学生却彼此缺乏了解,对双方历史的了解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距。最近由笔者组织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日本历史理解的人数比例为55%,而日本学生仅为28%。尤为遗憾的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

8、日本民众中正被逐渐淡忘。所以,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以文化为使者,以第二轨道的民间外交为纽带,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弥合互不信赖的鸿沟,增进互相理解势在必行,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