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思想也许不是老聃想的

庄子的思想也许不是老聃想的

ID:9397172

大小:1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30

庄子的思想也许不是老聃想的_第1页
庄子的思想也许不是老聃想的_第2页
庄子的思想也许不是老聃想的_第3页
资源描述:

《庄子的思想也许不是老聃想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庄周的想法也许不是老聃想要的我认为庄周思想并不是老子这个道家始祖的嫡传思想,他是对老聃的思想进行了一定原则性改动的。然后完成了另一套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例如,对于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他必然要涉及到谈论世界本原的问题。老聃说,世界的本原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的本原是明确的“道”。而且“道”是至高无上的。而老庄呢,在一场梦之后呢,就完全的纠结了,我是蝴蝶呢,还是我是老庄。这反应的不仅仅是一个梦的问题,而是,老庄在自己的思想中巧妙的提出了,世界本原的问题。老庄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是

2、不可能搞懂它的。就好像,我不知道我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一样。所以,庄子把自己思考的问题转向了,他去研究道的存在形式了。在老聃的思想中,道是世界的本原,是他的哲学思想中至高无上的东西,大象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就是一般人是感受不到的。而老庄不这么认为,所以,他把道的地位由神坛拉到了人间,他说,“道”着玩意,“无处不在”,在蝼蚁,在瓦甓,还在尿溺。我不知道老聃如果知道老庄这么说自己提出的“道”会不会做出点极端行为。当然,我认为他们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分歧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

3、开的。庄子的日子过的比老子更惨。当时的社会局面更乱。其次是关于他们对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他们均承认了矛盾的存在。但是,对于的矛盾的程度问题,他们有有巨大的不同。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说,知道了什么是善才会知道什么是不善,知道了什么是恶才会知道什么是不恶,朴素的辩证思想,老子的发展观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阐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最

4、终都要归于无,无又生有,有归于无,周而复始,乃至无穷,世界上的任何客观存在都是合理的。因此老子认为要解决世间矛盾就不能采取压制矛盾的一个方面,扶持矛盾的另一个方面的策略,而应该采取任其自然,让其自生自灭的策略,也就是无为而治的策略。因此他告诫统治者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并提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但是老子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强调内因的作用而排斥外因的作用,他认为如果不存在矛盾的对立方,那么矛盾就不会存在,“大道废,

5、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抛弃所谓的“仁义礼治”,老聃说,小道个人,大道国家社会,都要遵守“道”的规律。但是发展到庄子那个猛人那里,老人家将辩证的问题进行了极端化,直接否认了,贵贱,高低,大小的存在,经行了最大化的相对主义,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6、。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成是大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成是小的,继而退职,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成是对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成是错的,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在讨论呢,好吧,我们“无为”了。庄子将无为进行了极端化,从另一个思维维度来证明“无为”的正确性。这就他所说的“齐物”庄子认为,不论客观万物或者是人的内心世界才受到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

7、非,都是相对的。从根本上来说,一切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如庄周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周一样,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是没有定准的。因而应该放弃一切对立、一切争论,做到无知无觉,无见无识,回复到虚无的“道”那里,就一切都统一了。虽然庄子在《齐物论》中写过“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的明智的论断,但是,因为对现实变化条件的茫然无知和主观上超脱现实。摆脱矛盾、追求“真宰”的意向结合起来,庄子随即写道:“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这个“圣人不由

8、”写出了庄子之类的“圣人”对于这些变化眼花缭乱,不能理解,因而只好以“天”明之。对于这些变化的条件,自然无从追究、不能追究了,于是便得出结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既然“彼”“是”之间的矛盾对立全然消除,也就达到了“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境地了。就是说,很多问题是白痴和天去想的问题,与咱们无关。在关于“人”的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