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中药制剂益眼明丸对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纯中药制剂益眼明丸对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ID:9421425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30

纯中药制剂益眼明丸对视疲劳的疗效分析_第1页
纯中药制剂益眼明丸对视疲劳的疗效分析_第2页
纯中药制剂益眼明丸对视疲劳的疗效分析_第3页
纯中药制剂益眼明丸对视疲劳的疗效分析_第4页
纯中药制剂益眼明丸对视疲劳的疗效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纯中药制剂益眼明丸对视疲劳的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纯中药制剂益眼明丸对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的范畴[1].本病中医称肝劳.  患者常见的症状有眼部的酸胀、疼痛、烧灼感、异物感、流泪、畏光、视物模糊、复视、眼睛干涩感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失眠等全身症状[2].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临床上视疲劳的发病率逐年增多。益眼明丸是我院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滋补肝肾,清肝明目的功效,临床应用治疗视疲劳,10余年来,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   1.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眼科学》[3]中有关视疲劳的诊断依据拟定。(1)久视后有视物模糊、眼胀、头痛、眼眶胀痛、眼睑沉重、眼干涩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或消失;(2)有屈光不正或老视;(3)经过正规验光,矫正屈光不正,但仍有前述症状的。此外,视疲劳患者常兼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健忘、神疲、便干、失眠,或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症。  1.2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20~65岁,矫正视力0.8及以上,且持续佩戴合适度数眼睛者;(3)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已停药2周以上者。  1.3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患者;(2)青光眼、急性结

3、膜炎、角膜炎患者或其他感染性眼疾患者;(3)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眼科门诊治疗的106例视疲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例,男25例,女41例;年龄20~65岁,平均(32.4±5.4)岁;病程8d至4年。对照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20~63岁,平均(34.2±5.5)岁;病程7d至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具有可比性。  1.5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益眼明丸(潮州市中医院制剂室,批号:201203,组成:首乌、五味子、麦冬、党参、白蒺藜、细辛、防风、密蒙花、甤仁等),6g/次,2次/d;局部滴冰珍清目滴眼液(武汉天天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037),每次1滴,每日3~5次。对照组局部应用冰珍清目滴眼液(武汉天天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037),每次1滴,每日3~5次。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6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在服药前,疗程结束后均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检眼镜、常规验光等。将视疲劳症状中的视物模糊、眼干涩、畏光、眼

5、睑沉重、眼胀、眼眶胀痛、头痛、失眠、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10项不适症状按设计好的临床观察表,根据症状轻重按评分标准进行登记,并以积分值进行统计。症状评分标准: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2分:症状明显;3分:症状严重。  1.7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症状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治愈:用药后症状积分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用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90%>疗效指数≥60%;有效:用药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60%>疗效指数≥30%;无效;用药后症状和

6、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1.8统计学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4%,对照组为6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    2.2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各项症状或体征积分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7、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眼胀感、眼眶胀、眼睑沉重、视物模糊、眼干涩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视疲劳的发病因素有眼部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特别是触屏、电脑的使用,阅读时间的延长,休息的减少等,致使视疲劳的发生更为频繁。中医将本病称为肝劳,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读书、博弈、过度而伤目者,为肝劳。西医治疗主要以病因治疗为主,包括合理的配镜,适当的休息,以及口服维生素,局部滴用噻吗心安,冰珍清目或人工泪液等,部分能够缓解视疲劳。在中医学中

8、,本病病因为气血不足或者精血不足、致使目失所养。《六节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