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史观”的逻辑框架

“经济人史观”的逻辑框架

ID:9422876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30

“经济人史观”的逻辑框架_第1页
“经济人史观”的逻辑框架_第2页
“经济人史观”的逻辑框架_第3页
“经济人史观”的逻辑框架_第4页
“经济人史观”的逻辑框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人史观”的逻辑框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经济人史观”的逻辑框架

2、第1内容显示中 内容提要:研究“人类行为”的经济学为历史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历史学要成为科学,也必须像经济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建立在公理体系的基础上。历史为人类行为所创造,人类行为的选择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社会结构和经济、政治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决定人们选择的客观因素包括原始条件、内生因素和外生变量。原始条件主要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内生因素包括物质技术成果、制度结构、精神文化等;外生变量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其他社会的影响。古代社会之间缺乏

3、交往,决定社会状况的主要是自然地理条件。分析人们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如何”选择,是探讨历史终极原因的基本方法。关键词:实证方法,公理体系,理性选择,地理条件,外生变量一、问题的提出古代中国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崛起以后,中国却陷于落后挨打的状况。近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提出这样一个烦人的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兴起在西欧而不是中国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过在马克思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名言中,并未谈到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普列汉诺夫在其哲学著作中曾经谈到,在没有金属的地方

4、,人们就不可能发明优于石器的工具;行船的技术不可能在干旱的草原上发生。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的状况。与普列汉诺夫同时或者稍后一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梅林(德国)、拉布里奥拉(意大利)、考茨基(德国)、布哈林(苏联)等,在其历史唯物主义著作中都很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其实,古代文明都产生于便于耕作的大河流域的事实,已经十分明显地表现出地理条件与文明发展的关系。理论探讨和历史现实都使坚信,地理条件能够最终解释社会发展的状况。但是许多年来,用地理条件解释社会状况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多少成果。一方面

5、,人们无法用地理条件对西欧经济兴起的过程给予合情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人们也无法用地理条件解释中国社会何以长期停滞。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虽然不少人坚信社会状况必然能够在自然地理条件中求得最终解释,但是人们并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方法,实际上是并没有找到生产力发展的真正原因。我们仔细分析普列汉诺夫所举出的例证,它们都说明极端的地理条件“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并没有谈到促使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既然没有从理论上阐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当然就无法阐明西欧经济兴起的原因。按说,几千年中中国的生产力几乎没有什么提高

6、,应当在地理因素中找到其“限制”条件或“阻力”。可是人们公认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和物质资源几乎无所不有,实在无法在地理条件中找到“限制”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用地理条件解释社会发展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人们并没有找到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真正联系。本来,人们应当沿着这一正确的方向下工夫探讨,可是后来,随着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一方向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一个理论研究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时期(或者说政治干涉学术研究的时期)。从政治上看,地理学派对社会主义学说显然不利。一个基本的事实是

7、,俄国和中国都是落后国家,如果国家的落后取决于地理因素,那就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人为地使它们强大起来,再先进的社会制度也无济于事,这就否定了共产党人夺取政权,建设国家的努力。所以,政治家们认为,“地理学派”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必须给予严厉批判。斯大林主导编写的联共党史中还用了一段简明的语言批判地理学派:很少不变的地理环境,无法解释已经多次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受苏联的影响,新中国的学者也不敢正面探讨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大多数人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来解释中

8、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他们认为,小农结构的传统守旧、宗法制度摧残束缚、专制王朝的抑商政策和独尊儒术的思想禁锢等,都是中国封建社会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可以看到,这种解释主要从“阻力”方面说明问题。但简单的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物体之所以静止,是由于它根本没有受到使它运动的力,或者动力不大于阻力。无视“动力”的状况而单从阻力太大来说明物体运动的缓慢或停滞,必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直至现在,人们并没有弄清什么才算是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也缺乏公认的论证因果关系基本原理,这既使历史知识的生产者(研究者)缺乏探讨的目标,

9、也使历史知识的消费者(读者)缺乏判断产品好坏的标准,历史知识的评判机构也只能凭主观感觉给予鉴定。可以认为,历史学基本上仍然处于一片混乱状态。早就有人认为,历史学要有所进步,必须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在本文中,笔者借鉴其他社会科学主要是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力图将历史科学理出头绪,构建出一个基本框架,请有兴趣的专家学者给予批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