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与书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古文字学与书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ID:9450383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1

古文字学与书学关系的历史考察_第1页
古文字学与书学关系的历史考察_第2页
古文字学与书学关系的历史考察_第3页
古文字学与书学关系的历史考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文字学与书学关系的历史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文字学与书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古文字学和书学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各自又积累了无数的内容和繁复的名目,当对这两者单独考察时,固然可以引人惊叹,但将这两个庞然大物同置于广大的历史舞台上一并考察时,则有必要事先解决两个问题,以使讨论不至于漫无边际地扩展下去。  一个是从什么时候起这两门学问真正产生关系。翻开古文字学与书学的专门史或者概论之类的书,几乎无一例外的要从伏羲画八卦开始讲起,这种老生常谈的叙述习惯和学科的现代性要求固然难以吻合。还有一个问题:无论古文字学还是书学,其研究活动和研究对象之间都存在着一个较长的时间隔离带。具

2、体言之,古文字学所研究的对象,不管是甲骨文或者金文,离当下研究活动的时间点必定已相去久远,以致产生辨识的困难,存在考释、整理的需要,这才使这种学术活动能够成立,如果一种文字去时不远,或者尚在通行,则纵使在某些方面有研究的价值,但绝无可能进入古文字学的研究范畴之内。书法在这方面似乎较为不明显,因为汉字体势多端,各时代审美情况亦不相同,但观察书学理论时,仍能有一些发现。比如习书强调取法乎上。何为上?  古即是上。很少有当代的作品能够成为书法学习范本,不管碑学还是帖学,都必定要追溯到较为早的时代,才能得到一种更广泛的认可。所以考

3、察两者的关系应从他们何时成为一种自觉的学术活动开始算起,而不是假定的历史的顶端。  书学的自觉似乎较晚,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这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李泽厚《美的历程》)而这一观点也被广泛地认可,但当我们观摩汉代的大量碑拓,再和更为久远的先秦文本作对照时,便很容易意识到,汉代人在书写时,有一种心灵的活动参与其中,且时代愈往后愈明显,可见这种自觉是一个漫长而渐变的过程。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哪个点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宜。  因为两者都具有庞大的体系和复杂的内容,又不免和其他的学问杂糅交

4、叉。如果把古文字学的核心活动,即以考释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篆书等为主的这一部分研究内容,和以将这些古老文字作为书写对象的书法活动这两者拿出来,似乎可以使这两门学问更为直接的对话。  伏羲画八卦的老生常谈揭示了古文字学和书学有着共同的源头,也即研究对象的同一性,这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古文字学研究材料和书学研究材料的重叠。而另一个说明其关系的现象,就是研究主体的重叠。古往今来,身为古文字学家而兼任书家的大有人在,李阳冰、徐铉算是可考见的代表人物。而这样的人尤其以清及近代为多,究其原因,无外乎小学昌明,研究日新,大量新材料

5、涌现,兼之帖学走入末期的缘故。比如章太炎、罗振玉等人的小学成就世所熟知,他们的书法亦有很多以古文字为内容的,尤其是罗振玉首先以甲骨文入书法,开一代先河,可以说是其研究甲骨文的额外收获。  由于古文字学和书学在研究主体和客体上都有着同一性,使得他们在发展变化时既各自依照学科规律演进,又互相产生种种影响,每当文字发生变革的时候,都有书写工具、载体与书写习惯的改变作为其主要的驱动力,这无论对于文字学研究还是书学理论,都有巨大的影响。  古文字学对于书学的影响,最为简单的事实就是,写字的人必须先识字。如果具有古文字根底的人,书法亦

6、佳,则不过是锦上添花,若不擅此道,亦不为人所笑。而写字的人,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术熏陶,在以前则不容易为人们接受。但以今日的实际情况来看则大非如此。许多书家但求其面貌相似,至有不知自己所书为何字者,甚至自创古字以哗众。从这一点上说,古文字学对于书学是根底之学,附毛之皮。  书学对于古文字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今举一事。在先秦形态众多的古文字中,其装饰性、艺术性最突出的当属古中山国文字,而真正意义上的相关研究资料,仅见张守中《中山王厝器文字编》一书。中山王墓发掘于1977年,这本工具书出版于1981年,而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山文

7、字在文字学方面的研究似乎极少,但与之相反,在书法篆刻界得到相当的重视,出现了一阵写中山、刻中山的热潮,《中山王厝器文字编》也成为热销书籍,这固然是由于中山文字极具艺术性,在这方面易受人重视,而乐为游艺之事,厌谈严肃学术,也是人天性使然。近年似乎中山文字相关研究渐多,则不能不说书学界的热情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进而思之,因为初爱书法之美进而入于奥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董彦堂幼时曾于刻字店学习雕虫篆刻,后来成就或即种因于当时。  要之,古文字学与书学,一属学术,一属艺术,本来各有畛域,学科规律、研究方法亦都迥异,但前者探本溯源,

8、在求汉字之真,而后者体悟乖合,在寻汉字之美,真与美本为我国文字固有之属性,只是人们研究所采取的角度不同而已。如人饮食,或取其精华,全养性命,或辅以盐梅,称快口舌,而其获益于水谷则一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