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

ID:9505582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1

对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_第1页
对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_第2页
对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_第3页
对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_第4页
对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摘 要:推行完全学分制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激发学生个人潜能,实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根本途径。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积极引导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教学管理 改革一、学分制的内涵学分制的发展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而选课制则始于德国18世纪末。随后,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也开始尝试选课制。但是,选课制实施过程中又遇到新的问题,即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毕业证及学位证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便应运而

2、生。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我国自1978年以来,许多高校陆续推行了学年学分制。近几年,不少高校又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数百年的中外实践证明:学分制在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优越性,它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增进教学活动;有利于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从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对学分制实施的内容看,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及绩点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与质,并以此作为学生课程学习和毕业的标准。学分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两

3、种形式,一是学年学分制,二是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以班级为基础,以校、院(系)、年级、班级条线管理为手段,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要力量,以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管理体制。学生在一张课程表安排下进行学习和活动,所以,培养的学生基本是一个规格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好学生不容易脱颖而出,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固定的,三年制即在校就读时间为3年,二年制则为2年。完全学分制则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这个制度下,学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学生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或就业需要自行选择修读的课程、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学习进度,每个学生一张课程表,所以,培养的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竞争力强。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可变的,或者提前或者延后。二、完全学分制的优势与以往学分制比较,完全学分制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1、学生方面表现出的优势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处理问题的独立性能充分激发,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在完全学分制下,由于是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课程,在各自的学习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可

5、以增加选课范围,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2、教师方面表现出的优势完全学分制下,教师的竞争意识大大增强,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完全学分制下,由于是由学生选择教师,所以,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手段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不被学生淘汰,在这种压力下,能更好地督促教师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研究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手段。3、教学效果方面表现出的优势完全学分制下,教师能很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4、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完全学分制下,由于不存在严格的年级和学习年限,使得

6、在职人员的继续学习成为可能,同时,也让那些因为特殊原因而不得不中途退学或停学的学生可以继续学习。三、实施完全学分制需要注意的问题1、学生选课带有盲目性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自己掌握着课程的选择权,可能出现盲目选课的现象,他们易把获取学分作为自己学习的目的,选择易得分的课程,因此更易造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2、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学年学分制下,教学计划灵活性欠缺,主要表现在任选课的比例较小,选修课的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课程管理重微观轻宏观。3、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在学年学分制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的比例一般仅达到10%~30%,而完全学分制

7、的选修课比例则要求达到30%~60%。教师资源不能达到课程开发和双导师制的执行。四、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实施策略为实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必须改革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积极引导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从而为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1、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典型工作任务和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一条明线,以基础知识成系统和实践动手能力成系统为两条暗线,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并充分体现基础知识培养和实践动手能

8、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在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时,要将针对性、适应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公共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未来转岗能力;通过专业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