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

关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

ID:9519683

大小:5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2

上传者:U-991
关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_第1页
关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_第2页
关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_第3页
关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_第4页
关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关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  (一)创新的力量,总能穿过夜色,照亮更远的前程。中世纪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抄本和卷轴,如今只需一台计算机就能完成储存;500年前直挂云帆的全世界所有船队运送的货物,眼下仅靠五条现代货船就可以全部装下。不靠对自然资源的抢占,不靠对大众的横征暴敛,凭借着不断求新的大脑,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一批改变世界的企业应运而生。今天的脸谱公司用户超过16亿人,规模大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而借助互联X提供的新的社交方式,腾讯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几乎可以买下1500年的整个世界。基辛格在其新著《世界秩序》中写道:在中世纪时期,主旋律是宗教;在启蒙时期,是理性;在1920世纪,是民族主义和历史观。科学和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导观念,它们推动了人类福祉史无前例的进步。发展如征途,治国如弈棋。对于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而言,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进而全面进入创新时代尤为关键。2016年5月,注定会载入中国发展的史册。  党中央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三步走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随后,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世界进军,中国发展的新动力系统日渐生成。  (二)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中国的现代化,到了一个攸关未来的路口。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有未有的大变革。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当世界以惊叹的目光打量中国砥砺前行的身影时,我们19492049的现代化时间表也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后半程。当经济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我们靠什么续写前半程的辉煌与荣耀?一个必须抓住的时间点。改革攻坚期,发展转型期,十三五规划全面展开,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最后时段,距离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只有5 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已经全面开启。世界经济在换挡变速,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更换发动机。传统的要素驱动渐至终点,新的动力机制亟待重构。此时的中国,需要在风云变幻中占据一席之地,然后完成跨越。一个必须抓住的空间点。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们的战略机遇,已从加快速度的机遇变为加快转型的机遇,由扩张规模的机遇变为提高质量的机遇。站在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交汇点上,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三)为了这一刻,我们已经准备了半个多世纪。中国想要创造出自己的创新时间,就要在时空坐标系上找准定位1956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其后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判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形成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热潮;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实施,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60 余年来,中国始终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抓科技、谋创新。从中国人用的火柴、煤油都姓洋,到世界各国不少人离开中国制造就将失去舒适的生活,中国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跨越;从经济处在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边缘,到被称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中国在历史长河的潜流中翻腾沉淀,完成了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和发展的突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个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当神舟飞船创造了中国高度,当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当高铁奔腾刷新了中国速度,当大望远镜拓展了中国维度,创新中国的脚步日渐临近。与此同时,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使命也愈发紧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补齐短板,需要构建创新体系,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人的活力。全面进入创新时代,正是中国为未来构建的发展话语,为世界呈现的中国方案。   (四)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总能听到时代的先声。一直以来,有三个问题,在不少人心底里徘徊萦绕。一是梁启超之问: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为什么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二是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中国?三是黄炎培之问:如何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三个问题,分别指向了经济、文化、政治的不同维度,但也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冲突与对撞中,中国人该如何建设自己的未来世界?而在奔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把人解放出来,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时代声音。30多年前的中国,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让知识分子从政治上得到了解放。一群三次方的人,走出科学城,把知识用于生产。   他们有着科学家缜密的思维,有能力在互相矛盾的现象和观念中发现新的秩序;他们有企业家善于经营与决策的头脑,富有创造力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拓展新的领域;他们有政治家审时度势的机智和刚柔兼备的应变能力。铁幕般的计划经济,由此撕开了一个再也缝合不上的口子。权利就像是水滴,一旦下渗,就会开始沿着平面蔓延。从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法》,到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再到近日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我国意在挣脱国有资产流失的锁链,让创新创业者贡献有回报、权益有保护。从国家到地方,各项改革风起云涌。日前,成都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三权改革的基础上,率先在我国推行所有权改革,为中国未来的改革探索新路。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给科学定义的三性(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道出了科学的本真;给科学家的三权(让领衔科技专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喊出了人们的心声。人的解放,正是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的关键环节。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里,政府推行权力清单,意在把任性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打通简政放权的堵点通点,意在让企业和百姓从中得到获得感。一管一放,刮骨疗毒,凭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从小众创新到小众创新和大众创新有机结合,这些重大改革,不仅关乎物质财富的积累、制度模式的创新,更关乎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重塑;不仅会书写举世瞩目的中国故事,更将铸造激动人心的中国精神。  (五)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中国布局谋篇下好发展的先手棋。30多年前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此后,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13亿中国人几乎人均一部移动,6.88 亿中国人变成了X民。抬头张望,随处可见中国元素:每年数十万亿元规模的进出口贸易,上亿人次的出入境人数,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虽然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但我们仍存在着长长的问题清单。世界工厂转型升级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这些来自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挑战,无一不是艰巨的课题、难啃的骨头。《纽约时报》曾经这样感叹:治理未来十年的中国,可能是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  建立在对十二五发展经验的全面总结上,建立在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准确体察上,习近平以对发展的深入思考做出了深刻回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断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自蒸汽机推开现代化大门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深刻的嬗变。这当中有一条堪称规律的结论: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让经济发展方式始终与时俱进,找到符合时代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当前,中国正面临新挑战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每1元的投资,新增加的GDP已降至0.13元,投资的边际效益不断递减。与此同时,环顾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开启新一轮赛跑:德国提出工业 4.0,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速度优势缩小,中国经济后劲面临挑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之所以会成为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正在于它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是一部经济社会的创新史。  (六)今天,世界秩序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各种力量的激荡交汇之下,变革正在发生。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书中,以此起彼伏的大海比喻人类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没有中心,世界秩序就是在各种力量的沟通和影响中产生。在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共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情节:2006年底,中国完成了三次动车大招标,分别从日本、法国和德国购买了280辆高速列车。三个国家的列车各有优势,可以适用不同的地质条件。但中国有着更加极端苛刻的环境。从东北的严寒,到西北的风沙,再到海南的酷暑,需要同时经受零下40度和零上40度的考验,并且安全穿越11级大风。这一切都需要技术上的创新。最终,对每一次极限的突破,让中国高铁完成了自我超越,快速走到世界水准的平台上。如今,中国每年有近10 亿人次乘坐高铁出行,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超过1.9万公里,高速列车保有量超过1500列,运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50公里。这些指标都是世界第一。而高铁外交则让中国体会到了创新带来的自信和机会。凝聚新的力量,激发新的创造,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依靠创新实现国家富强,不仅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占世界总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梦想。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说: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