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ID:9555944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2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_第1页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_第2页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_第3页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_第4页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作者:徐昊黄益君江涛万海武蒋宇平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4例,双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10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2d(6~9d),4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所有患者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关键词】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人工椎间盘脊髓型颈

2、椎病置换【Abstract】Objective:Torevealtheeffectofcervicaldiscreplacementinthetreatmentof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Method:5casesofCSMyandBryanartificialdiscimplantation.4casesofsingle-level,1casesoftonths(range5to10months).Thepre-operativeJOAscoreallifeonths.Thereplantandn

3、optoms.Allof5casesremainedflexion/extensionmovementatreplacedsegmentsatlatestfolloovementplainedbythepatients.Conclusion:TheBryancervicaldiscreplacementforthetreatmentofCSMhasofferedanexcellentearlyclinicaloute.【KeyentArtificialdisc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Replacement颈椎前

4、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长期大量随访资料表明其具有长期稳定确实的治疗效果。但近年来,由于颈椎融合,特别是多节段颈椎融合,导致邻近融合节段椎间盘过早退行性变并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例逐渐增多,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1]。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邻近节段的问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于20世纪后期应运而生,它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置入一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并已在临床取得一定的效果。我院在2008年7月-2009年3月

5、对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期效果优良,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38~57岁,平均41.5岁。其中1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程0.5~14个月,平均7.5个月。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40分法平均23.5分。根据临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影像学检查,对具有明确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适应证,同时该节段没有明显的椎间隙狭窄、节段性不稳定的患者进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例中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者4例(C4/51例、C5/62例、

6、C6/71例),双节段突出者1例(C4/5、C5/61例)。查体:以颈部脊髓受压表现为主,并排除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患者术前均摄X线片和MRI检查。X线片示受累椎间隙高度均无明显丢失,颈动椎稳定性好;颈MRI检查发现全部患者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硬脊膜囊受压、脊髓受损改变。1.2手术方法1.2.1术前准备术前按照常规颈前路手术准备,并进行气管推拉练习3~5天,以减少术后咽部刺激症状。拍摄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并进行手术节段上、下位椎体的CT平扫,扫描部位包括椎体中部以及接近终板水平,扫描平面与终板平行。根据CT测量的椎体矢状径预

7、选相应直径的假体。1.2.2手术操作要点全部患者均经鼻或口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颈前路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仰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下使颈椎序列处于平直状态,胸锁乳突肌内缘入路显露病变节段,测量拟置换椎间隙与垂线的夹角度数。右侧颈前常规入路,安放牵引支架和深部拉钩。用小刀和刮匙切除前纤维环、髓核组织和软骨板。用球形磨钻去除相邻终板前缘的骨赘。逐级撑开椎间隙至8.5mm高度。确定上位椎体前缘横向中点并标记,将矢状位楔形定位器插入椎间隙。安放双通道磨钻钻套并与牵引支架固定。借助水平定位仪调整双通道磨钻钻套致相应角度。分别在上、下椎体上拧入撑开器螺

8、钉。确定终板削磨深度。根据术前CT测量,选取相应长度的柱状削磨钻,削磨上、下椎体终板。选取相应直径终板盘状削磨钻,分别削磨上、下椎体终板至成形,使其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