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云南农业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ID:9623817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云南农业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1页
云南农业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2页
云南农业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3页
云南农业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云南农业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云南农业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云南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型的“口粮农业”。所谓“口粮农业”是指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目的是满足温饱。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农业,小而全的生产自然排斥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其结果是造成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边缘化,即农业生产远离市场。“口粮农业”是云南农业市场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关键词:口粮农业;农业市场化;市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省粮食播种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的比例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仍然高达73.7%,1978—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年均下降不到1个百分点,说

2、明农户生产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满足温饱。从产值来看,1952—2007年种植业(主要是粮食)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70%降到61.48%,55年间仅下降了8.5个百分点(而全国同期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农业生产结构基本格局(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口粮农业”根深蒂固。云南省农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口粮农业”格局,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策背景。    一、云南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口粮农业”及形成原因    第一,“口粮”农业是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的产物。云南远离东部发达省区,长期交通不便,使其农

3、业发展一开始就带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相对独立性,农业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但传统农业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传统农业下生产力水平低,农户人均产出水平低,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有较多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农户现金收入少。因而农户只能倾其几乎全部生产要素,采用自己生产口粮自己消费的生产方式来取代粮食的市场交易,而把极低的现金收入用于市场交易,换取自己不能生产的非农产品和服务[1]。同时,由于现金收入少,农户不可能增加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  第二,口粮农业是城乡分离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严格划分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和

4、不吃商品粮的农业人口,并严格限制农业人口流动。在农村,国家不承担农民的口粮供应(除贫困地区的救济粮外),同时集市贸易和区域贸易被严格禁止。这样农户既不能从国家那里获得口粮供应,也不能从市场上购买粮食,农户只能自己种粮,再加上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强化了农户的口粮自种倾向。改革开放后,虽然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复存在,但由于农业生产的“路径依赖”[2]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提高,农户不愿、也不可能挤出更多的生产要素从事非粮生产,农户依然保持口粮自种倾向。同时单个农户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厌恶风险的本能,决定了农户在进行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决策时,必须首先

5、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所以在总体上,云南农业依然是“口粮”农业。  第三,“强调生产满足温饱”不仅是农户的生产经营的目标,也是各级农业部门长期强调的基本要求,其结果是忽视了市场,形成了云南农业的“口粮”特征。解放初,为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央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方针,并通过指令性计划规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这一政策客观上形成了单一的以粮食为主的生产模式,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口粮农业被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后,从“以粮为纲”变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其粮食自给自足的中心没有变,即要让农业生产资源首先和主要地用于粮食生产,在有剩余的情况下,再

6、发展非粮产业,这样的政策导向使得农业就是粮食生产的观念在农村干部群众中根深蒂固,时至今日仍成为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中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口粮农业”下,农户首先耗用大量资源,以满足自给性消费所需要的产品,剩余资源的商品性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剩余量的大小以及价格是否划算,这一点决定了农户之间的生产结构大体雷同,因而不同的农户之间根本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内的社会分工产生,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从专业化生产开始的,没有专业化分工、农业市场化将无法实现[3]。  最后,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阻碍生产力水平提高也是形成口粮农业的重要原因。按照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提出的二

7、元结构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从自给自足的口粮模式向市场化模式的转变进程中,农业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既是从传统二元结构转向现代一元结构的结果,同时又是促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动因[4]。对农业生产而言,在耕地资源稀缺的约束下,提高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在增加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时,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迟缓甚至受到阻碍,剩余劳动力的不断积累将自然排斥现代生产要素的扩大投入(劳动力投入成本比现代生产要素投入成本更低),最终将导致农业生产力发展迟缓甚至面临增长的极限。    二、云南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  (一)改变“口粮农业”模式  “口粮农业”下家庭消费最大化生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