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分析

新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分析

ID:9633791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新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分析_第1页
新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分析_第2页
新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分析  论文关键词:体质健康;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级1个男生班采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平均体重有所降低,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肺活量有较大提高,有显著性差异;引体向上、1000米和立定跳远等身体素质成绩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模式对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效果。  1研究目的  20

2、07年4月国家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组的体质健康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不及格率较高,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如何能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体育教学又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最主要的途径。本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级1个男生班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3、,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制定出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实验对象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期通过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级1个男生班为研究对象,人数30人,平均年龄20岁。  2.2研究方法  2.2.1  4.3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的对比分析  肺活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因为肺活量的大小与身高、体重和胸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时采用的是肺活量体重指数来进行评价的

4、。  由表4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大学生肺活量较实验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肺活量体重指数得分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新教学模式中耐力训练以及其他身体素质训练都有助于肺活量的提高,加上实验后学生体重有所降低所以肺活量体重指数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  4.4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评价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来是反应大学生体制健康状况,这是因为身体素质不仅关系到人的运动水平,而且与人的健康、高效的生活、娱乐和工作都有密切的关系。  由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5、实验后反应男生肩臂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典型指标引体向上成绩和得分与实验前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后反应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1000米成绩和得分和实验前相比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反应爆发力的测试项目立定跳远的成绩和得分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其一,新教学模式中每节课的身体素质练习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其二,测试的各项身体素质成绩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相应的身体锻炼容易得到提高;其三,根据大学生体制测试结果显示,引体向上的成绩最差,引起了学生的重视;1000米在

6、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中所占比重最大(占30%),标准中还强调如果耐力成绩不及格,测试总成绩就不及格,学生非常重视;而立定跳远的成绩与立定跳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有关系,大部分学生在实验前测试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技术方法,真实的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而在体育课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了正确的动作要领。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实验后学生平均身高几乎没有改变,平均体重有所降低,但与实验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学生肺活量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并且有显著性差异,肺活量体重指数得分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引体向上

7、、1000米和立定跳远的成绩和得分与实验前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效果。  5.2建议  针对现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应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改变以前以专项化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学生是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难以掌握,而且学生自己从事课外锻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建议有关部门应对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加以监督,体育教师进行辅导的方式完成一定的课外锻炼;或者一周安排两次体育课,更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提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