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

ID:9666717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_第1页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_第2页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_第3页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根据意识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带有一些神学唯心主义色彩的一种音乐美学思想,这种思想是殷商与西周奴隶主贵族因为相信天帝形成,主要通过巫术或占卜,以及当时人们祭祀活动中的乐舞表现出来;二是春秋时代出现的一种思想,要求音乐为生产和人们生活服务,并带有早期阴阳五行思想雏形的音乐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出现了唯物主义色彩,代表特征为古琴以及古琴音乐的出现;三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以《礼记乐记》及《乐论》集大成,并

2、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与道家、墨家、法家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中反礼乐的斗争,其思想的核心便是礼乐治国;四是战国末期形成了强调天人感应五德始终并与儒家思孟学派唯心主义天命论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的后期阴阳五行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从原始乐舞到周朝的礼乐制度  原始乐舞是指远古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强调自娱性,也常与巫术、宗教相结合。作为初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原始乐舞或可说是当时人类一切精神活动例如哲学、艺术、宗教等赖以生息发展的土本文由.L.收集整理壤。常见的乐舞包括《阴康氏之乐》、

3、《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分别反映了原始人类与旱灾、水灾作斗争及原始农牧的生活。由此可见,原始乐舞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到了夏商时期,原始乐舞①从远古时期着眼于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为对人的歌颂。代表乐舞有夏朝的《大夏》和殷商时期的《大濩》:(1)《大夏》:又称《侖》,兴盛于夏禹时期,是歌颂大禹治水事迹的乐舞。这套乐舞又名夏籥九成,其原因是它用籥伴奏,且乐舞共分九成(九段);(2)《大濩》:简称《濩》,相传是商汤命伊尹作《大濩》来歌颂开国功勋而创作的乐舞。汤的后人把它作为

4、祭祀祖先的乐舞,并在当时知名度甚广。  周代则是奴隶制社会相封建社会的时期。在西周,奴隶制发展到了顶点,统治者把礼、乐、刑、政四术作为统治被统治阶级的手段,建立起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根基定制周礼,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绳。与此同时与礼相配合的乐也有着十分严格的用乐规定。礼乐制度②实施后,其庞大的礼乐机构及完备的礼乐教育,使礼乐对哲学、美学思想,以致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思维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在西周时,宫廷音乐体系之下的雅乐达到了鼎盛。  西周的六代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李悦的最高典范,专用于祭祀

5、大典和重大宴活动等帝王祭祀活动。  与之前所不同的是,周禮的主要内容一般称为礼乐制度:主要是礼与乐二者关系的特殊性。一方面,狭义的礼,即祭祀活动中必有乐的规定;另一方面,乐由于具有自然属性和功能(节奏、音响)使其不能满足礼仪程结构化的需要,而且能通过接收个体的情感官能感受,使礼乐精神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可以说,周代礼乐制度最大的特点便是,礼制约着乐,乐为礼服务。这一制度主在统治阶级在精神层面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也对后来儒家人治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从宫廷雅乐到郑卫之音  在西周时期,宫廷音乐可分为雅乐和

6、燕乐两个系统。  1.燕乐:又称宴乐。是指在宫廷中除了典礼之外,在招待宾客、休闲娱乐中所用的音乐形式。周代燕乐体现在民歌的搜集(采风)与燕礼之乐两个方面。至春秋时期,燕乐在诸侯中也被广泛演奏,此处不在赘述。  2.雅乐:指周代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所演奏的音乐(名称由来取其歌辞雅典纯正之意),其风格通常庄严、肃穆、和谐;其特点是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奏缓慢。雅乐被最为强调的是其教育意义,其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子弟被伦理教育感化,烘托出庄严而肃穆的气氛。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对周边诸侯国的约束力越来越弱,政

7、权下移,各地诸侯和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开始僭于礼乐。如《论语八佾》:季氏八佾舞于庭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与此同时,由于时代纷乱而造成长期动荡,王室百官皆流至各诸侯国,也由于各国间乐工的流动,从而造成王室和诸侯国的音乐文化向外向下播散。诸多原因导致了雅乐的日渐衰落,礼崩乐坏。  与此同时,各世俗新乐在周朝也逐渐兴起。新乐也被称为郑卫之音,不仅在民间盛行,于统治阶级也越来越受青睐,从而使衰落的雅乐受到极大冲击,这时甚至已经成了摆设。原因是它过于强调其政治性而忽略了其艺术性,缺乏人性的表达,也导致了后来雅乐越来越不

8、受喜爱,音乐表现逐步僵化与呆板。  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就开始实行采风制度。开始时这种制度用来考察民间习俗、社会风尚和政令得失,后整理成诗经。到了春秋时期,民歌由于其更强调个人情感表达的特征而在民间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例如秦青的响遏行云,声振林木的歌唱水平,以及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音乐表达方式,民歌逐渐被世人接受,标志着时人对音乐的审美日渐通俗化,从原本只为烘托庄严的气氛与场景变得更加人性化,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