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休闲产业多元价值功能的视角

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休闲产业多元价值功能的视角

ID:9708607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5

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休闲产业多元价值功能的视角_第1页
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休闲产业多元价值功能的视角_第2页
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休闲产业多元价值功能的视角_第3页
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休闲产业多元价值功能的视角_第4页
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休闲产业多元价值功能的视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休闲产业多元价值功能的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休闲产业多元价值功能的视角----旅游管理论文-->1引言1.1选题背景1.1.1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发展新常态旅游休闲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旅游休闲活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为可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以上时,这个国家将会进入休闲时代。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750.1美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居民具备旅游休闲的经济条件;目前,我国共有公休假期115天

2、,包含45个两日小周末、5个三日大周末和两个七日黄金周,带薪假期制度也在实施完善过程中,居民具备旅游休闲的时间条件。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大众旅游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时期,以短时可达、家庭为单位的周末及短假日的郊野休闲游为代表的旅游休闲,逐渐成为居民的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国民旅游休闲需求呈现多样化、上层次的发展趋势,旅游休闲产业的价值功能也要相应发生转变,适应这种趋势。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2014

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旅游业改革与创新发展理念,对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除了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扩大就业等经济价值功能,旅游休闲产业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质、绿色生态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非经济性”的价值功能逐渐凸显。旅游休闲产业“重产业轻事业、重经济轻社会、重资本轻民生”的功能,应当强调民生与人民幸福感,向多元化转变。1.2文献综述1.2.1国内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研究国外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空间结构理论发展于区位论的基

4、础之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极理论、点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等区域发展战略理论流行;20世纪90年代,空间结构优化与区域关系研究受到重视。内容上主要涉及旅游活动空间行为模式(Keith1991;Papatheodoro2004;Forer2008)、旅游区空间布局(Gormsen1981;Douglas1978;Briassoulis2000)、城市旅游空间结构(Mitchell1976;Douglas2001;Dimitri2009)和旅游业影响的空间结构(Priskin2001;

5、Denicolai2010)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先后归纳和应用了一些数理模型和地理方法,如区位论(Gormsen1981)、旅游空间结构系统(Pearce1987)和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Butler2006)等。国内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化与优化、旅游空间形态、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等方面。陈志军(2008)、吴国清(2010)、黄斌等(2012)分别基于旅游系统理论及位序---规模律探讨了江西省、上海为代表的都市旅游目的地以及

6、三峡库区旅游空间的演化模式;马晓龙等(2013)通过建立省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马耀峰(2008)、李创新(2010)、李玲(2013)分别借助空间场理论、重力模型及中心地理论,研究了中国典型区域的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状况;刘大均等(2013)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武汉城市圈、四川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结构;林杰等(2013)、潘竟虎等(2014)分别运用GIS、GHI等空间地理方法,研究了区域A级景区空间结构形态;于慰杰(2010)、南宇(2013)从区域合作

7、角度出发,研究了山东半岛城市与西北五省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态;党宁(2011)拓展了环城游憩带(ReBAC)理论,研究了城郊区域的游憩空间形态。侯兵(2011)基于都市旅游圈理论,从文化旅游角度研究了南京文化旅游的空间整合策略;黄华(2012)综合运用旅游地理学多种模型及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以云南省为代表的边疆省区旅游结构优化提升对策;沈惊宏等(2012)运用“点—轴”理论,提出了皖江城市带的旅游空间整合策略。汪德根(2013)采用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高铁对旅游空间结构的

8、影响。2理论基础2.1相关概念界定2.1.1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旅游目的地是一种综合地域单元,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与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及服务,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没有区域面积的限制,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旅游景区,一个城市,或者某个地区,整个国家;旅游吸引力是其核心因素。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是各组成要素在旅游目的地空间中的存在形式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组合关系,体现了旅游目的地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要素的空间配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