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的残缺美

浅谈建筑的残缺美

ID:9740167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7

浅谈建筑的残缺美_第1页
浅谈建筑的残缺美_第2页
浅谈建筑的残缺美_第3页
浅谈建筑的残缺美_第4页
浅谈建筑的残缺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建筑的残缺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建筑的“残缺美”    Abstract:Contrasttotheoriginalmeaningofarchitecturalaestheticsitsthat:“Theimage'sintegralityistheelementofarchitecturalaesthetics”,ityofthebuildingimagesarestillfascinating.Thispaperstartsofdevelopingthethoughtaboutthephenomenainthedeformityofbuildingstoindic

2、atethatthephenomenainthedeformityofbuildingsshouldbepaidmoreattentiontoinodertodevelopstheconceptofArehiteetureAesthetiesinDeformityandexhumethevalueandsenseinArehiteetureAesthetiesinDeformity,throughtheconciseanalysisonthephenomenainthedeformityofbuildingsundertheHumanism

3、.    Keyity;Humanism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1008-0422(2010)09-0057-02  1引言  与传统的“建筑美在于形象的完整”的理论相悖,圆明园遗址(见图1)同保存完整的北京故宫(见图2)相比,虽只剩残垣断壁,却仍然吸引着无数的人的目光。为什么如此残破不堪的建筑形象仍会如此有魅力?本文以这个问题为做出发点,通过浅析建筑中的“残缺”现象,对一系列的建筑的“残缺”现象中具有的建筑“残缺美”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价和判断,提出在人文背景下有关于建筑美学的一些思考。    2建筑美的含义 

4、 建筑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建筑美是指单体的建筑美,涉及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旨在揭示单个建筑的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征。广义建筑美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房屋自身,走向总体环境;跨越建筑,走向城市;跨越某个具体的时间走向历史。它侧重于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至城市的、历史的宏观角度,去把握建筑美的特征,研究建筑美的问题。其本质在于它是城市的,又是建筑的;是群体的,又是个体的;是整体的,又是局部的;是动态的,又是静止的。    3建筑美学概述  3

5、.1“益美”说  即有用就是美。“益美”之说是万美之源,体现了一个与实用、功利和效益相关联的建筑美学思想。最典型、最具权威性的代表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功能主义”建筑美学思想。19世纪末,芬兰建筑师沙里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即建筑外在的形式美应当服从建筑内部功能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赖特进一步从生物进化论的准则提出了“有机建筑”美论。20世纪20年代末,勒·柯布西埃的机械美学思想把功能主义的建筑美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极力主张机械的实用性、精确性,并把它们“移植”到建筑中与建筑造型的艺术性结合起来,在法国的萨伏依别墅,马赛

6、公寓案等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3.2“愉悦”说  美在形式,美在形象,美在形象的完整,和谐生动和鲜明,从而激起人的“愉悦性”美感。这种“愉悦性”要求,建筑的美在于其自身形象的优美,即从建筑审美客体的形体、结构、材料、色彩、装饰、质地、肌理等构图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相互关系上,去寻找建筑美的原因。诸如建筑比例关系的协调,建筑各部分的和谐,建筑造型等,在古希腊的帕提隆神庙、文艺复兴的圣彼得大教堂等得以体现。因比例和谐而产生愉悦感的建筑美学思想,在新建筑中亦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发展,比如勒·柯布西埃运用“黄金分割比”分析人体比例,得出“理想模度”,用以

7、指导自己的建筑创作。  3.3“主观表现论”  持表现论者,强调美的蕴涵性,认为建筑物的美应能表达某种意义、思想、情感及外在的客观世界。如前所述,建筑因“功利关系”、“形式愉悦”而美,同时建筑还因“意蕴或情感表现”而美,比如希腊建筑的明晰美在于奴隶民主制的社会繁荣。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筑形式表现某种意义及观念,表现人的情感,表现一定的意境气氛等等。这类建筑表现偏于通过建筑的形式与空间去表情达意,即倾心于建筑美的主观表现。美国的罗伯特·文丘里认为,对建筑“意义”的表达应当胜于对建筑形式美的追求。比如,为了表现生活现实和历史文化的“关联性”,就从

8、古典建筑的柱式、山花、拱券等部件中提炼一些装饰符号,加以异化、分解、加工和重构等变形处理,融入现代建筑语言系统,运用在建筑创作中。  3.4“客观表现论”  “客观表现论”起始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