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ID:9869699

大小:9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13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_第1页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_第2页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_第3页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_第4页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临床路径一、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I21.4);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ACC/AHA与ESC相

2、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可持续时间较长并反复发作。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如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心肌损伤标记物增高或增高后降低,至少有一次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的99百分位),则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Ⅲ级以上。(2

3、)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Ⅲ级)。(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min以上。(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h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6)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发作的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15min,

4、可反复发作。(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3组。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3.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5、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2h内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实施PCI治疗:①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绞痛或缺血发作;②心肌标志物升高(TNT或TNI);③新出现的ST段明显压低;④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h内进行早期有创治疗。(2)CABG:对于左主干病变、3支血管病变SYNTAX积分高危,且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或糖尿

6、病者可作为首选。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肌缺血复发,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5.保守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择期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ICD-10:I20.0/20.1/20.9)或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疾病编码(ICD-10:I21.4)。2.除外急性ST

7、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疾病。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3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部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血气分析、脑钠肽、D-二聚体、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或高敏C-反应蛋白;(2)24h动态心电

8、图、心脏负荷试验;(3)心肌缺血评估(低危、非急诊血运重建患者)。(七)选择用药。1.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常规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2.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等。3.抗心肌缺血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