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ID:9903098

大小:3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14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_第1页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_第2页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_第3页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_第4页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而主要指的是收获期上的早晚。即便是所谓“早稻”,也大多属于中晚熟品种。早稻、晚稻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复种关系。宋代各地都有早晚稻的分布,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浙西、淮南等水稻主产区以种植晚稻为主,但其它地区却出现了早稻盛行的趋势;干旱和救饥是早稻盛行的主要原因,而太湖地区种植剔透则很大程度上是赋税和雨水所致.  ”early rice” and “late r

2、ice” in the Song DynastyAbstractThe so called “early rice (zao dao)” and “late rice (wan dao) “ in the Song dynasty were not the same ones in

3、 the double harvest rice cropping system of modern sense, but the ones that harvest early or late, many of them belonged to middle and late-maturi

4、ng varieties. The so-called “late rice” distributed mainly in zhexi ( now the south part of Jiangsu and north part of Zhejiang) due to taxes and&n

5、bsp;rain, while the early rice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other districts for the reasons of drought and famine .早、晚稻的划分既是稻作技术自身的需要,也是和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在宋代

6、以前即已出现,但大多在一些非常偶然的场合,并且早稻和晚稻都是孤立存在。宋代随着稻作技术的发展,早稻和晚稻的概念非常流行,且常常是相提并论,以致后来的一些学者往往以今概古,以为宋代已经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甚至更有人认为是双季稻,从而错误地估计了宋代稻作的发展水平。本文试图从宋人有关早稻和晚稻的基本概念入手,考察早稻、晚稻在各地的分布,并形成此种分布的原因,以期对宋代的稻作有个更好的把握。1、 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及其分布现代农学对于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界定主要是依据生育期的长短来决定的。而宋代最通行的做法是依据收获期的先后来

7、划分早、中、晚稻,如“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1]由于各地的水稻成熟期并不一致,[2]所依据的历法标准也不统一,有的分之以月份,有的别之以节气,即便是都按节气或月份,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所以各地早、中、晚稻的划分不尽相同。如福建三阳,“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3]陆游有“秋词”三首,第一、二首分别提到七月、八月,第三首依时序当为九月,七月中提到“早禾”,九月中提到“晚稼”[4];又如浙江四明,“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处暑成。”[5]而江西西昌(今泰和)则以小暑、大暑节收割为早稻 ,寒露、霜

8、降节收割为晚稻 。早、晚稻只是相对而称,此外并无严格的界定。尽管宋代的早晚稻概念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早晚稻概念,但各地都已对自己所生产的稻做了早稻、晚稻,甚至于中稻的划分则是事实。早、中、晚三稻在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