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

社会学论文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

ID:9913500

大小:2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15

社会学论文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_第1页
社会学论文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_第2页
社会学论文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_第3页
社会学论文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_第4页
社会学论文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当10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作为清王朝实际掌权者的慈禧支持了1场国内农民自发起来反对外国人的运动,结果8国联军攻入北京,而以缔结1个在210世纪中外关系上起了重大影响的条约而告终。也正是在这1事件中,使慈禧看到了外国人的强大和先进,中国的愚弱与落后,而刚刚缔结的条约也规定清政府必须进行体制改革。1反两年前以血腥的手段镇压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的维新运动,慈禧改弦更张,实行变法。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时候,由光绪出面明发上谕,虽声称“3纲5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为“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

2、然政府的统治方法,“无1成不变之治法”。上谕声称,中国过去向外国学习的只是表面的语言文字,“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慈禧表示要学习“西政之本源”,“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为此要求各军机大臣、6部9卿、各省督抚及出使各国大臣“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在两个月内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这时起,清政府接连颁布了1系列上谕,开始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意义深远的晚清10年新政。清末的新政,是中国由1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

3、程。这1过程所导致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动是巨大的,1方面旧的社会阶级与阶层的消亡,另1面是新的社会阶级的兴起。[3]这些改革,首先是在教育领域展开的,开始建立新式的学堂,引入新学制系统,新的地方社会教育行政机构的形成,以及科举制的废除,给社会以巨大的冲击。新教育制度的变革,使清政府、地方社会与地方士绅都产生相当大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此1时期内较有影响的1起毁学事件来讨论新政时期国家、地方教育新机关的建立与新式学绅形成的过程中,国家与地方士绅间学务新关系的形成。清末的毁学事件,1般多视为地方精英的新旧之争,或认为是民间社

4、会对清季新政而来的各种教育捐的反应。诚然,表面看来,加征新税与地方官绅从中渔利是清季毁学案件发生的最大动因。[4]然而,兴办学堂是清季政府的要政,学堂的兴设关系到地方官员的考成,同时也关系到地方公款的运用,也涉及到民众的切身利益,毁学案件正可折射出清末地方社会的变化。1904年发生于无锡的毁学事件,曾广受关注,当时的报章发表有诸多的调查,加以1些事后与事件无涉的当地人的回忆,大体可以说明毁学的过程及方方面面对此的反映,以及当时地方社会的变化状况,通过对这1个案的研究,或许更可以看到新式教育的兴起对于地方社会的影响。

5、1、清末无锡新式教育的兴起无锡地处太湖边,历来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之地。新式教育在无锡发韧甚早,与全国其它地方相比,无锡的新式教育在科举废止前已相当的发达。从1898至1905年8年间,无锡城乡共创办新式学堂达46所之多,其中创办于1898年的有6所,1902年6所,1903年9所,1904年4所,1905年16所。[5]在这些新式学堂中,创办最早的是竢实学堂,创办人为杨模。杨模少负文名,1894年中举,曾先后游幕直隶、湖北、担任过山西任武备学堂监督等职。回乡后,约集秦谦培、高汝琳、王鉴如、单毓德等1批思想开明的绅商

6、,在是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的支持下,于1897年开办竢实学堂,经费“皆由官绅商捐,未尝请拨公款”。杨模在筹得锡金两县冬漕项下拨给2百元,东林会课费6102千文(约合710元),及邑中富绅薛南溟、杨艺芳、华子随等捐款4百元后,学堂于1898年2月开办,第1届即招学生25人,同时资助侯鸿鉴、顾倬赴日本弘文师范学院留学,以提高师资水平。杨模自任监院,以华蘅芳(若汀)为总教习,秦鼎臣为国文、历史教习,蒋仲怀、蒋留春、丁福保等为算学教习,杨维翰为英文教习,另延日本人松本教授日文。1898年8月,举人俞复、裘廷梁会同友人丁宝书

7、、曹衡之(铨)、吴稚晖等创办3等学堂,学堂经费全由俞复自筹。俞复兼任堂长,教师有秦瑞介(晋华)、马程千、丁宝书、陈仲嘉、顾介生、赵鸿雪等,有学生22人。[6]1901年清政府诏令各地书院改办学堂,10月,举人陶世风就东林书院原址设立东林学堂,由秦牧卿任总事,以书院旧有款产作为学校经费。[7]这些学堂的创立者与教师,以学堂为中心,逐渐形成无锡新学界的主要成员。早在创办学堂前,这些地方精英已开始组织自己的社团或相互联系。如3等学堂的创办者俞复在戊戌时期经常与吴稚晖、曹铨、裘廷梁等人在无锡崇安寺的春来茶馆议论时政,邑人称

8、之为“春来党”。1901年暑假,留日学生杨荫杭自日本返里,邀集开明人士组织励志学社,假俟实学堂为社址,每周集会1次。参加者410余人,推裘葆良为会长,秦鼎臣、俞复为副会长。[8]这些人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无锡新式教育的发展。1903年前后,杨荫杭从日本回国,和留日同学蔡文森、华裳吉在无锡创办理化研究会,聘日本人藤田友彦为讲师,专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这是无锡第1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