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

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

ID:9933905

大小:36.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16

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_第1页
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_第2页
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_第3页
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_第4页
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清政府腐败李鸿章无能和投降是甲午战败主因《走向共和》那里,李鸿章一反往昔历史教科书中描述的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嘴脸,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好人,《走向共和》强调,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军队武器不行,所以不能轻易言战,战则必败,李鸿章坚持对日投降才是正确选择。为澄清这个原本清楚的问题,让我们看一下那时双方装备的具体情况。1894年即清光绪20年(甲午),日本对朝鲜和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史称甲午战争。其主要战场实际在陆上,最终,日本依靠陆军包围,并歼灭了强大的北洋水师(李鸿章私家海军

2、,由李鸿章铁杆同乡,丝毫不懂海军的丁汝昌直接领导),所以,这里先介绍当时双方的陆军装备。中国曾竟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祖上留下了巨额黄金白银,甲午战前国力明显强于日本,中国的洋务运动的起步也早于日本,虽然清政府穷奢极欲,李鸿章之流贪污腐败,但甲午战前仍有足够的资金,大量购买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装备中国陆军。1862年李鸿章为镇压农民起义,命令淮军向洋兵学习西洋枪炮和阵法,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淮军扩充到五、六万人,洋枪三、四万支,炮兵六、七个营。淮军从1871年开始改装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钢炮,到

3、1884年已装备370多门。1880年代以后,全部用西洋枪炮武装起来的湘、淮等近代化军队已经遍布东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数省。中法战争中,出关作战的滇军主要装备是毛瑟枪,另外还配备了哈乞开斯连发枪、克虏伯钢炮等。陆军不仅装备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军事训练。甲午战前,中国全国共有防军和练军354784人。其中参战的在10万以上。甲午战前日本地瘠国贫,其政府收入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比,日本竭尽全力于甲午战前完成了十年扩军计划,建立了一支拥有7个师团,6300名常备兵的陆军。其兵力和装备远不及中国陆

4、军。甲午战争中的枪械步枪和火炮是当时陆军的两大基本武器。甲午战争前后是步枪发展换代的关键时期,各种新的步枪设计纷纷问世。甲午战争前,中国军队装备有当时世界闻名的英国亨利-马提尼、德国老毛瑟枪(1871年式)、法国哈乞开司和美国的雷明顿枪等先进的单发后装线膛枪。中国在1867年,制成了美式雷明顿后装单发枪,子弹为*****,子弹壳有纸和金属制两种。后来到了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能仿制生产多种先进的后装单发枪。日本陆军使用的QIANG支,大多依靠欧洲进口,型号庞杂,性能比清军落后。1885年,陆军

5、中佐村田经芳对进口步枪进行改进,制成村田13式单发步枪,后又改进,成为村田18年式单发枪。甲午战争中,鬼子陆军多数均使用这种当时工业落后的日本生产的二流步枪。单发后装线膛枪打一枪装一发(和今天的单发猎枪类似),射速低下。为此后来又出现了所谓“连发枪”(又称快枪)。后装连发枪的特点是,设有储存子弹的弹仓,可一次将多发子弹全部装入弹仓,射击时只要拉一下枪栓,就可完成装弹,明显地缩短了装弹时间,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使射速达到每分钟10一22发,在当时这已经是极为惊人的火力了。中国1860年以后进口过世

6、界闻名的美国斯潘赛连发枪,该枪是电影上西部牛仔的标准装备,曾在美国内战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1885年前后。开始装备美国17响温策斯特连发枪,中国后又装备和仿制了5响快利、5响黎意、9响斯宾赛、5响哈乞开斯,13响前拿德等先进后装连发枪,并装备陆军。甲午战争首批中国参战陆军部队则装备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德国连发毛瑟枪。中国陆军连发毛瑟枪的威力十分惊人。平壤之战,9月15日日军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日军有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共3,600人;奉军将领卫汝贵从大同江北岸了望,见日军

7、所在不占地利,于是亲率盛军传字正营200人从桥上过江作战。只有单发枪的日军强行冲锋,结果困在缺乏隐蔽物的开阔地上,完全暴露在清军连发枪口下,日本的记载说:清军“频频发射的连发枪的子弹掠过树枝头,恰如疾风扫落叶一般”。让兵力占绝对优势的鬼子伤亡甚众,中队长林久实大尉被当即击毙,最后日军旅团长大岛见弹YAO用尽,士气低落,而且部队全天未吃饭喝水,不得不逃离战场,清军也没有追击,痛失全部击毙这股鬼子的机会。这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死140名,伤290名,旅团长大岛少将及联队长、大队长等也被击伤,大败而返

8、。日本诗人衫浦梅谭叹曰:“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日本1989年,研制成口径8毫米(又称7.9毫米),最大射程3100米,可装填8发子弹的村田22年式连发枪,甲午战争中,装备近卫师团和第4师团,但并没有参加甲午战争,其中一个可能是当时贫穷落后的日本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为他们生产足够的新式弹YAO。甲午战争后,装备村田22年式连发枪的日本近卫师团入侵台湾,遭到了装备大刀长矛、土枪土炮的当地普通民众的激烈抵抗,日本近卫师团长白川亲王被击毙,日军死伤人数竟然比整个甲午战争多了近一倍。加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