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ID:9959434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17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_第1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_第2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_第3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_第4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传播介体昆虫的一种病毒病,我省曾于1963年-1967年之间流行过,当时全省80%的县发病,受害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双季晚稻,促使以东阳县为中心的浙中玉米种植区迅速改制。1967年以后发病迅速减轻,到70年代难以找到病株标本。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本病又开始回升,于1991年先在温州市郊的杂交晚稻上突然暴发成灾,接着在台州、金华、丽水、衢州和杭州等杂交稻种植区发生,局部流行成灾,1991-2002年浙江省发病面积达177万亩。2004年全省黑条矮缩病发病面积达80万亩。预计今

2、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省的台州和温州、衢州部分杂交稻上将重发,如做好防治损失极大。    一、寄主植物    黑条矮缩病的寄主有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看麦娘、早熟禾、罔草、稗草、马塘等。上述寄主中,稻、麦、看麦娘、罔草、稗草和马塘等是病毒和灰飞虱的共同合适寄主,在田间,其上的病毒均可通过灰飞虱相互辗转传播,互为毒源寄主和被感染寄主。玉米是上述寄主中对该病最为敏感的作物,在田间极易招引灰飞虱成虫在其上取食,但在田间自然情况下,病玉米作为其下一季禾谷类作物的侵染源可以忽略不计。水稻最易感黑条矮缩病的

3、生育期是在分蘖期以前的苗期,其中最易感病期杂交水稻(汕优10号)在1-5叶期,常规稻(绍糯119)在1-6叶期。而据用已知带毒灰飞虱接种试验,每头灰飞虱带毒虫在2叶1心期可传播6株稻苗,在3-4个分蘖苗上只能传播2.1株稻苗。水稻发病潜育期杂交稻为17-45天,一般为21-28天;常规稻为14-42天,一般14-25天。    二、介体昆虫    浙江省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介体昆虫主要是灰飞虱,灰飞虱在我省一年可发生6代,以第6代若虫在大小麦、看麦娘和罔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羽化为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

4、繁殖第 1代虫;5月中旬随着麦子和寄主杂草的衰老,第1代成虫迁到早稻、单季晚稻 和夏季杂草寄主(稗草和马塘等)繁殖第2、3代虫,其虫量达全年最高峰;灰飞虱在晚稻上继续繁殖第4、5和6代;10月中下旬后灰飞虱第6代若虫又迁入麦和冬季寄主杂草上越冬。灰飞虱成虫有雌雄和长短翅型之分、若虫有5个龄期。 灰飞虱在病毒寄主上以吸汁获毒,获毒效率以2-3龄期力最高,获毒时间最短为 1个小时,多数为24小时以上;灰飞虱一经获毒能终生间歇传毒,非经卵传染,传毒时间最短为2小时,多数在48小时以上;灰飞虱从无毒虫获毒到能传毒必 须经过一段循

5、回期,一般为14-27天,循回期长短与灰飞虱生存温度高低有关。    三、病害侵染循环    近10年来我省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均在杂交水稻种植区,其耕作制度主要为“麦--单、双季稻",其次为“果蔬--单季稻”。前者病害的侵染循环为: 晚稻收割后,在其上繁殖的灰飞虱第6代若虫及部分第5代成虫迁入麦苗及其周 围的看麦娘和罔草等杂草寄主上越冬,同时将晚稻上的病毒传给麦苗和杂草寄主;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随着麦子和寄主杂草的老熟,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向早稻和单季晚稻秧田,同时将麦子和杂草寄主上的病毒传给水稻,成为水稻发病的

6、初次侵染源;灰飞虱在早稻和单季晚稻上繁殖第2、3代,其虫量在7月中下旬达全年高峰,随着早稻的成熟和收割,以及杂草寄主的衰老,第2、3代虫迁向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同时将早稻和寄主杂草上的病毒传给晚稻,在单季晚稻田繁殖的第入3代虫在对处于分蘖期的单晚起再次侵染作用;10月中下旬后,随着晚稻的成熟和收割,在晚稻上繁殖的第6代若虫又迁入麦子和冬季杂草寄主上越冬,同时将晚稻上的病毒又传给麦子和冬季杂草寄主,以此完成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年侵染循环。在“果蔬一单季稻”种植区,水稻收获后从晚稻获毒的第6代若虫和第5代成虫就近迁入稻田附近的果

7、园和蔬菜棚架地周边的杂草寄主上取食和传毒,致使杂草寄主发病;翌年5月在越冬杂草寄主上繁殖和 获毒的第1代灰飞虱带毒虫就集中迁入附近的单季稻秧田取食和传病,成为单季稻发病的主要侵染源;6-7月灰飞虱在单季稻大田繁殖第2、3代虫,留在田内 对处于分蘖期的稻苗起再侵染作用;8月中-10月在单季稻大田内繁殖的第4、5 和6代虫对处于拔节后的单季稻的再侵染作用很小;10月中下旬单季晚稻收割后,在其上繁殖的第6代若虫和第5代成虫又迁入附近的果园和蔬菜大棚地的杂草寄主上越冬,同时又将晚稻上的病毒传给越冬寄主,以此完成年侵染循环;在“休

8、闲田--单季晚稻”种植区的病害侵染循环类同“果蔬--单季稻”区,但由于纯单季稻区冬春田间及附近道路、沟渠、河塘和山坎边的杂草寄主长的较差,不利于本病和灰飞虱越冬以及作为单季稻发病的初侵染源,因此“休闲田--单季稻”区一般不利于本病侵染循环,然而若在肥水条件好的冬闲田、沟渠和果林地,冬季杂草寄主生长茂盛,则可诱集灰飞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