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修学要领大纲

道次第修学要领大纲

ID:9981272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17

道次第修学要领大纲_第1页
道次第修学要领大纲_第2页
道次第修学要领大纲_第3页
资源描述:

《道次第修学要领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道次第修学要领前言1、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2、学佛的要领在于如何用心。方法:调整心行。3、现状:⑴每个人:只关注做事的结果,却从未在意自己是以怎样的心做事。——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流转生死的症结所在。⑵学佛人:关注的是法门、功德,却从不普反省自己是以怎样的心在做。⑶出家人:出家之后,生活改变了,所做的事情不同了,但用来做事的心却未普改变。总结:许多人修行却没有成就的原因——在做事是没有正确的发心。4、修行的关键:在于用心。成就佛道必须具备的心行:彻底改变过去的用心方式,以出离心和菩提心做事。5、心行的成

2、就是一种积累,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当菩提心具有足够力量之后便能占用凡夫心。6、修学核心:舍凡夫心,发菩提心。一、目标:舍凡夫心、成就佛陀品质宏观的把握道次第的修学要领,明确道次第所要成就的目标: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1、舍凡夫心⑴流转生死的动力:凡夫心。基石是无明。无明→烦恼→造业→凡夫心的状大⑵凡夫心的作用:烦恼、我执、贪嗔痴⑶凡夫心在经典中的份量⑷舍弃妄识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唯识观点:转识成智一是即妄即真认识到妄心差别,进而舍弃妄心,是修行中的重要内容。⑸成就佛陀品质成佛是成就佛陀的功德和品质——究竟圆满的慈悲和智慧。佛教中存

3、在两种不同的观点:a)如来藏体系的思想:佛性未产生作用,只需要将此开发出来,就能成就佛菩萨的品质。b)道次第的观点:发菩提心是迅速圆满佛果功德的秘诀。二、要领:三主要道舍凡夫心,通过道次第中的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观修来进行。1、发出离心、舍凡夫心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内容为念死、念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成就人天善果为目标中士道的内容为观整个轮回是苦——发出离心为目标出离:要出离环境,出离集。业力:身口意三业。在无尽的积累中,意业是根本,身业和语业是意业的外在表现。重点:心的参与——惯性的形成和作用观照:看清念头和情绪,打破我执重大任务

4、:舍弃凡夫心——认识和对治凡夫心步骤:认识危害性、发解在哪里、如何对治、采取行动目标不清晰的过患:成就凡夫心、增长我执总结:通过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观修,发起精进勇猛之心,见性是真正修行的开始。1、菩提心⑴如何发起菩提心:①舍凡夫心,有助于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②唯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无常,念恶道苦,明了暇满人身蕴含对修行的重大意义。一口气不来就会堕入恶道,修行好比燃眉之急,才会发起猛利的出离心。③观想六道众生,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都曾是兄弟姐妹,如今却沉沦于生死苦海,从而发起求拯之心。⑵舍凡夫心,发出离心是发菩提心的动力。无论是从解脱道入道,还

5、是从菩萨道入道都有助于修行健康、圆满地成就。⑶《道次第》修学的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三士道的关系:出离心是引发菩提心的基础,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总持,是统摄一切佛法的核心。⑷大乘佛法的核心:菩提心和空性见。成就究竟圆满的慈悲和智慧是依菩提心和空性见来完成的。3、空性见⑴世俗菩提心:没有空性见引发的菩提心。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的,是有限的,不纯净的。⑵如何从世俗菩提心上升到胜义菩提心:这需要一个超越的过程,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从相对到绝对的超越,从凡到圣的超越,突破这些局限,就是突破了凡夫心的局限,如是方能契入空性,引发胜

6、义菩提心,这一过程需要空性的指导。⑶空性见的作用:帮助认清凡夫心的真相,帮助检验自身的修行。注意:凡夫心建构的自我或者相似的境界,都未能超越凡夫心建构的我执和法执。⑷道次第的正见:依应成派建立的中观见。以《般若经》为最高、最圆满的经典。三、《道次第》的建构:道前基础及三士道1、道前基础⑴修学道前基础的意义:在于对治以法,法师,闻法缺失恭敬,而造成的法不入心,不能有所受益的现象。⑵道前基础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遵循如法的听闻规则:深刻认识到闻法的重要,于法及法师生起恭敬心,闻法时远离三种过,具足六种想,说法师说法应住五种想,说法完毕应以净愿回

7、向。②依止法:是入道的根本,佛法从恭敬中得,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依止具格善知识避免少走弯路。③认识暇满人身的重要性,体现在暇满、义大、难得三个方面。暇满:远离八无暇,获得十圆满的有暇人身。义大:这一身份能帮助我成就无上菩提,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具有极大的价值。难得:种暇满之因和已得暇满果报非常稀有。2、三士道⑴三士道建构的意义:以下士道、中士道为上士道基础,以菩提心为统摄,提供了一个由浅入深的,从学佛到成佛的修学步骤。正确认识声闻乘和大乘教法的关系。佛教界的现状:大小乘互相排斥。⑵三士道建构的特点:佛法要面向度化一切众生,一个殊胜的法应

8、该任何人都可以契入,无论是上根,下根者,无论那个时代都可以适用。⑶三士道还提供的修行的检验标准,有下士道心行标准,中士道心行标准,上士道心行标准。⑷总说《道次第》引导的殊胜性:净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关系处理得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