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及其承续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及其承续

ID:9998809

大小:3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20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及其承续_第1页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及其承续_第2页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及其承续_第3页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及其承续_第4页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及其承续_第5页
资源描述: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及其承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及其承续【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尤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为其代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终其一生,一以贯之,并非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能涵括。范仲淹之后,陆游等后世士人同样也继承了范仲淹忧乐思想的道统。忧患意识影响了中国历史兴衰治乱的走向,并将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词】范仲淹忧乐精神传承和谐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被

2、广泛传诵的是《岳阳楼记》。《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该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忧患意识不仅表现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表现为希望宋王朝能在忧患中崛起,转危为安,阔步向前。近千年后的今天,我国正在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文化的影响是不可缺少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范仲淹的忧乐精神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忧乐思想的基础——忧患意识范仲淹生活在北宋内忧外患的年代,他的忧患意识萌发于青少年时代,贯穿于终身实践,结晶于邓州任内。其《岳阳楼记》是对平生忧患意识的精辟总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明道二年(1033年)

3、,范仲淹在京城任右司谏。这年七月,江淮、京东一带旱灾严重。范仲淹奏请朝廷遣使救灾,仁宗皇帝便派他安抚江淮。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且禁民淫祀,并奏请减免盐茶税,还将百姓吃的乌味草带回京城,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其忧民爱民之情可见一斑。(二)进亦忧,退亦忧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范仲淹因西北战功而擢升枢密副使,后又升参知政事,但他不坐享其成,反而更加忧国忧民。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措施,并主持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仅进行16个月便夭折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及此后的历次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天圣八年(1030年),因直谏被逐出京城

4、任河中通判的范仲淹,听说朝廷打算建太乙宫,要耗费巨额资财时,立即上疏反对。庆历新政夭折谪知邓州后,他仍坚持“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范仲淹在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为国家、为民族、为黎民,呕心沥血,奋斗不息,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也塑造了自己的高大形象二、忧乐思想的核心——“不欺”精神庆历六年(1046年),邓州新科状元贾黯回邓省亲,专程进谒范仲淹,请教治世立身之策。范仲淹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贾黯终身践行,官至御史中丞。他遇事敢言,无所顾避,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无疑得益于范仲淹的“不欺”精神。不欺,即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不欺,即不欺君心,不欺

5、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这“不欺”二字是范仲淹道德操行的高度概括,是范仲淹忧乐思想的核心。他一生为官、做人、处事、治家,都自始至终贯穿着“不欺”的信条,正是这种“不欺”精神,才使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传千年而不衰。在如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发扬范仲淹的“不欺”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事,以光明磊落的胸怀做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三、范仲淹的忧乐人生观与社会荣辱观一种文化如果久远地被一个民族所沉溺与传承,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涉及到了这个民族的深层心理,文化最终成果是人格,集体文化的最终成果是社会人格。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从艰难的童年到步入仕途的64年

6、人生中,忧国忧民,无时或已。一篇代表作《岳阳楼记》震古烁今,民胞物与的襟怀,“先忧后乐”的荣辱观,正是倾其一生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情操是他高尚荣辱观的具体体现。“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荣辱观念的树立,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总把个人的荣辱观融入到捍卫民族利益,实现国强民富的理想之中。范仲淹心忧天下,以身许国,自从成为朝廷命官,“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但是,仕途险恶,人心叵测,他每次犯颜直谏,换来的都是挥之不去的如影随形的贬谪。天圣年间,宋仁宗欲率群臣为真宗刘皇后祝寿,群臣明知不合礼制,却三缄

7、其口,只有位卑职微的范仲淹面折廷争,结果被贬出朝通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徙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右司谏时,他又因谏止仁宗废黜郭皇后而获罪,被贬谪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权知开封府时,他再因上《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被加上朋党的罪名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他虽三次被贬出朝,却无怨无悔,“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他从不颓唐沮丧,表示“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戏称三次贬谪为“三光”(三次光荣)。任参知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