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名士的超越

论魏晋名士的超越

ID:11232400

大小:4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0

论魏晋名士的超越_第1页
论魏晋名士的超越_第2页
论魏晋名士的超越_第3页
论魏晋名士的超越_第4页
论魏晋名士的超越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魏晋名士的超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魏晋名士的超越刘振华魏晋玄学作为六朝文化的精神内核,其主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超越名教作为六朝文化超越性的理论内涵之一,是魏晋名士们对两汉以来儒家价值体系的批判。魏晋名士对名教的这种批判,不仅反映在理论形态上,并且表现在放浪形骸和避世不仕的行动中,体现出超越世俗和超越政治的特征。而崇尚自然的人文气质,则体现为魏晋人普遍追求一种脱俗之美。一超越名教就“名教”这一范畴而言,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曾根据王弼对老子“始制有名”的注语,加以推论指出:“故名教者,依魏晋人解释,以名为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

2、为教,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其主张与崇尚自然即避世不仕者适相违反,此两者之不同,明白已甚。”在这里,陈先生对“名教”的深刻理解,主要侧重于社会政治观点的角度。也就是说,名教代表着官方认同的价值体系,对人的行为具有实际的约束力,并发挥着维护既成社会秩序的功能。12所谓名教,是名分之教、人伦之教,即儒家所强调的用以维系封建秩序的三纲五常,包括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及伦理道德,是儒家文化自先秦以来所竭力倡导的以尊卑长幼、正名定分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从哲理上说,名教与自然相对,是道德与情感所各自依据的两种不同的价值维

3、度。儒家贵名教,主张道德之善;道家尚自然,注重情感之真。先秦道家老庄处于“圣贤不明,道德不一”的“礼崩乐坏”时代,对周代礼制弊端有深切感受,因而对名教多有批判。从历史上考察,秦代重律法,两汉立名教。汉儒将名教说成是根源于“天”的神圣不易的法则,尤其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汉统治者以提倡名教之治著称,这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维系政治人伦及纯化人心的作用。两汉社会尤其是东汉时期热衷于名教,儒学走上意识形态化以及工具化的道路,名教成为束缚人们自由的精神枷锁。东汉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士人把名教当作追求荣名利禄

4、的工具,另一部分士人有感于名教堕落及对人性的束缚,转而追求旷达人生,至汉末魏晋已蔚成风气。早期玄学代表人物夏侯玄指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列子·仲尼篇》张湛注引何晏《无名论》)正始玄学创始人何晏,儒道兼修,才华横溢,开一代清谈之风,著有《论语集解》等宏篇高论。在历代封建正统文人的笔下,例如《晋书·范宁传》中何晏被描绘成一个“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的人物,陈寿在《三国志》中称何晏“好老庄言”。按照儒家礼教,何晏是不能娶金乡公主为妻的,但何晏冲破了礼教的束缚。何晏之母尹氏被曹操纳为夫

5、人,何晏是曹操的养子,而金乡公主是曹操与杜夫人的女儿。后来,推崇名教的司马氏集团政变上台,残酷打压刚刚兴起的玄学思潮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将何晏杀死。正始玄学的另一创始人王弼,从哲学理论上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老子注》是王弼以儒解道的主要著作。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体,以“无为”为核心,强调“无为”(自然)与“有为”12(名教)的对立。《老子》第三十章曰:“道常无为。”王弼注:“顺自然也。”王弼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尊自然而薄仁义,本自然而末名教。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

6、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王弼把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看成本末、母子关系。“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老子注》第三十八章)。“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名教之母是“自然”“,名教出于自然”。“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老子注》第三十二章)。朴就是道,道必散而为器,这是一个自然的生成。在王弼看来,名教是朴散为器的结果。“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老子注》第二十八章)。关于名教之治的弊端,王弼指出:“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注》第三十八章)。据《

7、晋书·阮籍传》记载,“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自认是“不崇礼典”的“方外之士”,“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在家庭生活和男女交往中不重礼俗。“(阮)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阮籍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包含着蔑视礼法和超越名教的意向,自然流露出坦荡淳至的人格风貌。阮籍不仅在行动上超越礼教,而且从理论上批判“礼法”。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欺愚诳拙,藏智自

8、神。强者睽睽而凌暴,弱者憔悴而事人。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这里包含着一个重要思想,名教虚伪残暴,礼法是君臣所设立的束缚“下民”的工具。“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阮籍讥讽礼法之士是“12虱之处于中乎!”他以嘻笑怒骂的口吻谴责“礼法之士”,像裤裆中的虱子那样令人讨厌。在他看来,“礼法之士”是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另一位“竹林七贤”人物嵇康在思想上“祖述老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