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ID:16544649

大小:4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2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_第1页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_第2页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_第3页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_第4页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摘要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的伟大诗史。本文试从高中语文课本入选的诗篇中做一些分析与探讨。关键词 杜甫诗歌 爱国忧民 现实主义 历史价值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里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

2、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流芳千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3、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感人。“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在《新婚别》中,诗人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杜诗祥注》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短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这样的诗,句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弦。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

4、级的罪恶,也是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他的笔锋,永远指向最高统治者。在《丽人行》中,他以非常生动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娇宠下,杨氏姐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遣遇》、《甘林》等诗中,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在《洗兵马》中,他指斥李林甫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可以说杜甫的不少

5、诗都反映了徭役、租税、征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在唐代,给人民带来苦难最深的,还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所引起的内乱外患,这种情形在杜甫的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征夫》)。更为可贵的是,诗人不只反映了战乱给社会所带来的残破景象,而且揭示出由此而来的更尖锐的社会矛盾。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壮丁尤少,于是统治阶级便用残暴手段,把结婚才一天的丈夫,还没有成年的“中男”,甚至年老妇人都一起强征入伍或服役,这一切都反映在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中,尤其在《石壕吏》

6、这首诗中,表现得最为集中,最为深刻。由于杜甫看到人民在战乱中所受到的灾难太深太重了,所以他热切盼望战乱平息,好让人民能够过太平的生活。他在诗中不断地喊出了这个代表着当时人民愿望的呼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直到诗人老年,也一直没有停歇过这样的呼喊。当安禄山率领胡兵,蹂躏着祖国的土地,在这个大敌当前的时候,诗人一方面看到人民在官吏的横暴下被强征入伍,情形极为悲惨,另一方面他又怀着沉痛的矛盾心情,在《新婚别》等诗中,劝人民去从

7、军,平息这一给国家民族带来极大祸害的叛乱。正是因为诗人对人民怀着这样深厚的感情,因此,当他听到有人建议唐太宗迁都洛阳,取其地势险固,他却表示反对,认为只要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良好的政治,天下就能安宁;所谓“盗贼”,其实是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民。这就是他在《有感五首》中所表现出来的光辉思想:“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当破碎的祖国一旦出现了山河复整的气象,于是,悲歌了一生的诗人又写出了欢乐而感人的诗,如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8、这首诗不仅是从他的每一个形象里奔跳出喜悦的感情,而且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像春天的旋舞曲似的飞转着轻快的旋律。杜甫的一生是为人民忧虑的一生,是为人民歌唱的一生。直到他病倒在湘江船上,在生命的最后,也没有忘记过多难的祖国、多苦的百姓。他在最后的一首诗中这样地慨叹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风疾舟中伏枕抒怀》)。这就是壮怀一腔忧国忧民之思的杜甫,在他的眼眸中,广大民众的苦难忧乐,始终都是最值得关注和同情的对象,始终都在为社会的不公,时代的不幸,而摇旗呐喊!杜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