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

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

ID:18760040

大小:6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2

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_第1页
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_第2页
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_第3页
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_第4页
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关于都江堰市农民集中居住后相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都江堰市委党校[摘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中,特别是灾后都江堰市农村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等方式使农民集中居住,从而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然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却相对滞后,存在着行政体制不畅通、管理机制不健全、规划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因此只有关注与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后相应的政策体系,才能稳步推进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关键词]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管理模式重构2003年都江堰市被确定为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个试点区(市)县之一,2007年末又成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批试点区(市)县。在6年多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中,特别是灾后都江堰市农村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等方式集中居住的农户已达39310户,集中居住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使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也面临着农民集中居住后带来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不相适应的挑战,如何解决集中居住后增加的居住成本、生活成本?如何弥补原有庭院经济收入减少等都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前沿性的思考。一、当前都江堰市农

3、民集中居住的基本情况(一)集中居住区的规模与结构现状一是集中居住区人口绝对数量大。目前,都江堰市已建成农民集中安置点共47个,入住居民户数达11858户,常住人口接近3万人;在建农民集中安置点166个,常住人口预计将超过11万人;规划中农民集中安置点36个,常住人口预计超过2万人。安置点全部建成后,农民集中居住区容纳的居民将接近都江堰市全部农村人口的50%。二是集中居住区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通过对已入住集中安置点调查发现,年龄在18岁以下的约有6525人,占19%;18~40岁11117人,占33%;41~50岁9269人,占27%;50岁及以上7091人,

4、占21%(见图1)11117,33%已入住集中安置点人口年龄结构6525,19%9269,27%7091,21%18岁以下18—40岁41—50岁50岁以上图1已入住集中安置点人口年龄结构三是集中居住区居民文化程度偏低。已入住的安置点中,小学文化程度的约12213人,占36%;初中14147人,占42%;高中或中专6072人,占18%;大专及以上1242人,占4%。(见图2)7已入住集中安置点人口文化结构12213,36%14147,42%6072,18%1242,4%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图2已入住集中安置点人口文化结构(二)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5、现状目前,在都江堰市已建成的47个集中居住区中,公共卫生场所61个,每个安置点平均1.3个;文化娱乐设施43个,每个安置点平均0.9个;商业网点场所213个,每个安置点平均4.53个;已入住安置点文化娱乐设施偏少,部分安置点甚至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三)集中居住区的经济现状已入住的安置点中,绝大多数农民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低保及以下收入的共有929户,占已入住安置点总人口的7.8%;年收入3万元以上收入的共有1382户,占已入住安置点总人口的11.2%。二、农民集中居住后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行政体制不畅通目前,都江堰市已建和在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建设和

6、聚居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突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但大多数安置点仍延续原有行政村级管理体制,尚未成立新的社区居委会,没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制。虽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强安置小区社区管理的相关指导意见,但就农民集中居住后的行政管理和社区管理还未出台统一的政策意见,各乡镇具体操作办法不一。另外,都江堰市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常规费用主要由各乡镇承担,使得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管理经费普遍比较紧张。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民集中居住后,原村和新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管理职能未有序衔接,存在交叉管理现象。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安置区,安置了多个村的村民

7、,一部分涉及到与原村的经济利益的事务,如征地安置保障、集体资产分红、农村大病医疗、社会救助等,还是在原村办理;一部分社区内部事务如社区环境卫生、治安保安等,主要由新社区管理;其他如党员活动、征兵服役、计划生育等事务,存在原村与新社区交叉管理现象;另外,很多事务如民主选举、党员关系等,主要以户籍为依据,而居民户籍有的已迁往新社区,有的还保留在原村。原村与新社区的关系错综复杂,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诸多矛盾。(三)规划与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灾后重建安置时间紧、任务重,许多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是边拆迁、边规划、边建设、边安置,导致公共配套建设跟不上,主要表现在农民集中居

8、住区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相对较少,安全技防设施缺失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