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ID:36921122

大小:207.75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5-11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课件_第1页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课件_第2页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课件_第3页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课件_第4页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心理学主讲人:邓岳敏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1.本章是考试的重点,牵涉的面很宽,尤其要注意概念、特点及其应用。2.2010年本章选择题考6分。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活动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心理过程包含:A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B情感过程中的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C意志过程中的动机、目的、行动等,是人为了一定的需要,调

2、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生理现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个性心理包括:A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B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系统地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就是心理学。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的反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决定人的心理;(2)心

3、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二、感觉与知觉1、感觉概述(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填空或选择)(2)感觉的种类(了解即可)(3)感觉规律(重点)A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填空、选择)注意明适应和暗适应两个概念,可能会考选择题。二、感觉与知觉B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C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

4、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选择题)D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如联觉,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如感觉对比,先吃了甜的东西,再吃苦的东西,会觉得特别苦。二、感觉与知觉2、知觉概述(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知觉的种类(了解)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3)知觉的基本特性(重点)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选择、填空,注意理解)二、感觉与知觉①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以下几点:A刺激物绝对强度的影响阈限范围

5、内越强烈的刺激,越易被知觉选择。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学生优先知觉。二、感觉与知觉②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表示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帮助人们区分对象和背景,能清晰、精确迅速地知觉对象,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二、感觉与知觉③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④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

6、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二、感觉与知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可能考简答)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明。2.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恰当停顿,板书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二、感觉与知觉3.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感知。因此,教师要增加感知对象与背景之

7、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4.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因此,教师在直观教学中要配合言语的解释和说明。二、感觉与知觉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二、感觉与知觉3、观察(重点)(1)观察的概念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3)观察力的培养(

8、简答题,需要重点准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提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