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工程中的建模技术

逆向工程中的建模技术

ID:38265498

大小:172.6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6

逆向工程中的建模技术_第1页
逆向工程中的建模技术_第2页
逆向工程中的建模技术_第3页
逆向工程中的建模技术_第4页
逆向工程中的建模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逆向工程中的建模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逆向工程中的建模技术——黄小平 杜晓明 熊有伦文章编号:1004-132Ò(2001)05-0539-04逆向工程中的建模技术黄小平 杜晓明 熊有伦    摘要:逆向工程技术已经从简单的“仿型制造”走向了“设计创新”,针对这一发展动态综合分析了CAD环境中逆向工程技术的特点,结合测量数据结构的异同介绍了各种计算机建模技术,并且指出了它们在工程中各自的适用范围,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提出建议。关键词:逆向工程;CAD;测量;计算机建模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黄小平 博士研究生[1,2]  随着测量设备、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支撑技术之一正在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热点。(CAGD)技

2、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设计概念理解的创新设计是逆向工程的灵魂,模型的重建是创深入,逆向工程技术作为快速设计与制造的主要新的基础,而不是最终目的。因此注重重建后模型的再设计能力是当前逆向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将逆收稿日期:2000—1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59990470);国家杰向工设计和正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是必然之路。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725514)ductionResearch,1998,35(8):2285~23074 结语[7]KimKJ.DeterminingOptimalDesignCharacteris2本文提出的工艺质量模型以工艺质量要素为

3、核ticLevelsin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ualityEngineering,1997,10(2):295~307心,向上描述质量要素与产品质量特性的映射关系,[8] 柯明扬.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向下描述质量要素与工艺决策参数的决策求解关版社,1996:161~178系,同时通过一种可行的关联度算法能够描述质量[9]ZHAOFL,PaulSYWu.ACooperativeFrame2要素本身之间的关联性,可用于对机械制造工艺质workforProcessPlanning.ComputerIntegrated量问题进行建模。所提出的

4、并行制造方法,通过5个Manufacturing,1999,12(2):168~178阶段的实施步骤,进行工艺质量的目标确定、宏观规[10]KojiTeramoto,MasahikoOnosato.Coordinative划、协同求解、评价与改进,是一个系统化的实施方GenerationofMachiningandFixturingPlansbya法,有利于保证与改进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工艺质ModularizedProblemSolver.Annalsofthe量和产品质量。CIRP,1998,47(1):437~440参考文献:[11]ThurstonD.Multiattribute

5、DesignOptimization[1]蒋鸿章.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andConcurrentEngineering,ConcurrentEngi2应用指南.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102~125neering:Automation,Tools,andTechniques.[2] 张耀宸.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手册.北京:航空工业出版London:Chapma&Hall,1993:207~229社,1987:110~662[12]OttoKN,AntonssonEK.Trade-offstrategies[3] 高连生,汪叔淳.现代制造的信息支持系统.计算机

6、集inEngingeeringDesign.ResearchinEngineering成制造,1998,4(2):3~6Design,1991,3(2):87~103[4]KrauseFL.MethodsforQuality-DrivenProduct[13]RobertsC.ManufacturingEvaluationUsingRe2Development.AnnalsoftheCIRP,1993,42(1):source-based,Template-freeFeatures.Journal151~154ofIntelligentManufacturing.1997,8:323~

7、331(编辑 卢湘帆)[5]ShinaSG,SaigalA.UsingCpkAsaDesignToolforNewSystemDevelopment.QualityEngineer2ing,2000,12(4):551~560作者简介:郑联语,男,1967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 [6]100083)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制GUZ,ZHANGYF,NeeAYC.Identificationof造,包括CAPP、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