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ID:10000028

大小:6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20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_第1页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_第2页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_第3页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_第4页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穴位又叫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腧是转输、输注的意思;穴是孔隙、聚集的意思。腧穴是按摩重点施术的作用点,传统记载的361个穴位分别归属于人体主要的14条经脉,分布在14条经脉上的穴位称为“经穴”未列入14经系统的称为“奇穴”;没有一定的名称和位置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叫“阿是穴”。穴位具有运输气血,沟通脏腑等作用。 在按摩治疗过程中,准确地选取穴位非常重要。经穴、奇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位置,在取穴时应当采取正确的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有以下4种。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取穴法1.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

2、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也就是把这段长度分成12等份,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常用的骨度分寸以表说明如下。部位起止常用骨度度量法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直度眉心至前发际3直度后向发际至大椎上3直度两乳突(完骨)之间9横度两前额发角(头维)之间9横度胸腹部两乳头之间8横度腋平线至季肋(11肋)12直度歧骨(肋隔角)至脐中8直度脐中至耻骨联合上方5直度背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横度两骼后上棘之间3横度上肢腕横纹至肘横纹12直度肘横纹至腋横纹9直度下肢股骨大转子至膑骨下19直度膑骨下至外踝高点16直度耻骨平线至股骨内上髁18直度腔骨内侧踝

3、下至内髁高点13直度2.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等。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当闭口等。3.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来测量

4、定穴。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称中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以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4.简便取穴法  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为列缺穴;垂肩屈肘取章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等。取穴方法大致有以上4种,在按摩运用中,通常以上四种取穴方法相配合,根据具体情况、部位适当选择。 骨度定穴法  确定一个穴位的所在位置,除探索感应外

5、,常以体表的各种标志,尤其是骨性标志为依据。由于骨性标志比较恒定,《灵枢·骨度》就以此为主,测量全身各部的长度或宽度,并根据比例大小,以体表标志为基准。将一定部位之间的距离规定作一定的分寸,称为“骨度”。以此标准来等分析量定穴,称“骨度法”。后来在骨度法的基础上,又有“指寸法”的应用。  按照规定的骨度分寸数进行折量定穴,可以补充体表标志定位的不足。杨上善说:“人之皮肉可肥瘦增减,骨节之度不可延缩;故欲定脉之长短,先言骨度也。”“以此为定分,立经脉知短,并取空穴。”分部析寸的尺度是以本人的身材为依据,不论各人有着高矮、肥瘦的不同,在同一部位上都折作同样的尺寸,所以后来又称它为“同身寸法”

6、。《古今医统》说:“古人所以特谓同身寸法者,盖必同其身体随在而折之,固无肥瘦长短之差讹也。”  《灵枢·骨度》所测量的人的标准高度为7尺5寸,横度(两手平举)也是7尺5寸,并按比例规定了人体各部的分寸(见附表)。临床上为了取穴应用的方便,个别部位的折寸与《灵枢》略有出入。如前臂从肘至腕折作12寸,原为12.5寸。下腹部从脐至耻骨联合上缘《灵枢》原定6寸半,现一般多作5寸。从实际长度来看,这里的1寸实际长度比上腹部的1寸为长。所以也有人将它折作6寸。  腧穴定位法,除以骨度分寸为主外,还须注意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标幽赋》说:“太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

7、屈伸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膕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简要地说明了确定位置的一般原则。认为取穴的方法,一定要按照分寸,先要心中有数,再观察病员的体表标志,并采取适当的姿势以点定穴位。在肢体的阳面,须观察筋骨的凹陷;在肢体的阴面,须注意动脉的搏动。取一穴,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一经,要想到它两旁的经脉;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全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