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知识梳理

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知识梳理

ID:10050176

大小:5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2

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知识梳理_第1页
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知识梳理_第2页
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知识梳理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儒学的兴起知识梳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儒学的兴起知识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统一全国后,文化成为附庸,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批评时政。2.经过:李斯提出之说并被秦始皇采纳,秦始皇将460名儒生坑杀于咸阳。3.评价: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儒学的发展进入。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初年起用治理国家,董仲舒主张确立的地位。2.经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相异的学术的建议,采取了、、等措施,使儒学地位由此开始提升。3.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但也确立了儒学的地位,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还令天下各郡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系统。2.太学影响:使儒学教育和制度化,带动了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确立:时期确立的选官制度。2.特点:以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典。3.影响:有益于中国的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因而显荣,成为执政者臣民的工具。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这就使整个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但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的人才相对薄弱。疑难解析1.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

3、学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的生命力。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成为正统思想。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儒学遭到冷落,未受到重视。秦始皇完成统一,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

4、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容,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的正统思想。高考巡礼1.(04·上海)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

5、背景。注意理解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原因。董仲舒的主张是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统一的需要的。【答案】D2.(09·安徽)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解析】C项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适应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6、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A、B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当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D项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早期的民主主张。【答案】C3.(09·海南)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答案】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