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音乐会》教案

《池塘音乐会》教案

ID:10079890

大小:3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24

《池塘音乐会》教案_第1页
《池塘音乐会》教案_第2页
资源描述:

《《池塘音乐会》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班打击乐《池塘音乐会》(图形总谱与动作总谱的综合)活动目标:1、在熟练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学习跟随乐曲进行打击乐器演奏。进一步感受A段优美,B段跳跃、活泼的音乐性质,表现乐曲团圆、安详的气氛。2、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根据音乐的结构、性质、图谱的变化,设计出打击乐配器方案。3、学习看指挥演奏,并注意倾听和控制自己奏出的声音。活动准备:1、幼儿已能比较熟练地随录音音乐做集体表演动作。2、值日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排好位置并安置好乐器。(建议排成满天星形,乐器分配如下图:蛙鸣筒碰铃铃鼓串铃活动过程:1、教师出

2、示图谱带领幼儿复习在第一层次中创编出的表演动作。教师指示语:“小青蛙在池塘开音乐会了,小萤火虫纷纷赶来伴舞。”2、教师指挥幼儿分声部练习上述动作。(如左边两排幼儿做萤火虫光的动作,右边两排幼儿做荷花开放的动作,中间前几排的幼儿做青蛙跳的动作,中间后几排的幼儿模仿青蛙唱歌)分析评价:要使幼儿奏出的音响与音乐相协调,这就需要幼儿能熟练地操作乐器,也能敏锐地感知音乐。旨在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艺术性地表现音乐的能力。设计配器方案的过程实质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现学习,也在创作中把握

3、了作品的整体音响形象。培养幼儿迅速地理解各种指导手势、体态暗示并积极作出反应的能力;培养幼儿在演奏过程中努力保持整体音响的协调性。整套目标均为儿童发展目标,均为省略幼儿主语的行为表述。请幼儿参与排放位置、安置乐器,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良好机会。这种多通道感知音乐的方法(看、听、做、说),发展了幼儿的类比思维能力,对作品的把握也更加全面、精确。分声部合作表演,培养了幼儿的乐句感和曲式结构感以及与同伴、集体的协调能力。3、幼儿一边观看教师做的随乐动作,一边用拍手的方式将随乐动作的整个节奏型

4、抽取出来。4、教师出示乐器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重点引导幼儿探索铃鼓的敲击方法。教师指示语:“如果用铃鼓表示荷叶,用手指敲击‘荷叶’表示小青蛙在荷叶上跳舞,可以怎么做呢?”(左手持铃鼓放在腰间,鼓面朝上,右手手指敲击鼓面)5、看教师指挥,分声部徒手练习。一般情况下,教师应该首先用自己哼唱的曲调来跟随幼儿的速度,即教师用眼睛看着幼儿,凋整自己的哼唱速度直至幼儿的动作显示出比较自如的状态为止;待幼儿的演奏逐步熟练后,教师应及时改换成弹琴伴奏,并稍稍加快速度以使幼儿对练习产生新的欲望;待幼儿相当熟练时

5、,教师还应将伴奏改换成录音播放的乐队的音响,这时速度可能会更快一点,教师应事先向幼儿说明,并激发幼儿挑战新情境的信心,而且乐队演奏的音响比较丰富,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演奏的热情。6、教师要求幼儿轻轻地拿出乐器,看指挥分声部合奏。7、自由选择,交换乐器演奏。8、幼儿自己收放乐器、整理场地。这需要幼儿有高度集中注意的能力的快速反应的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铃鼓的不同演奏方法,可使幼儿进一步了解该种打击乐器的性能和潜在的表现力。此外,根据音乐形象设计配器方案,可锻炼幼儿的类比联想能力。这

6、一讨论活动特别适合锻炼幼儿的自我表达和相互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幼儿探究、创新的意识。采用先徒手做模仿演奏的动作,其目的是让幼儿用乐器进行实际演奏前先掌握配器的节奏,音色的整体布局。过早加入乐器,易造成幼儿过度兴奋和活动秩序的混乱。良好的常规是打击乐集体活动的必要条件。这是对自我控制能力、纪律性责任感的培养。自由选择乐器演奏,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在遇到冲突情况时,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选择,学会谦让。培养幼儿对乐器负责、对活动场地负责的基本观念和行为习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