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

ID:10080359

大小:83.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5-24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_第1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_第2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_第3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_第4页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艾灸治疗产后风  (一)中风  ⑴中经络  半身不遂取肩髑,外关三里谷曲池;  环跳昆仑足三里,陵泉风市与解溪。  主症: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不利,口眼歪斜,脉弦滑。  治法:调以及气血,通经活络。  处方:上身肢体:肩髑、外关、手三里、合谷、曲池;下肢:环跳、昆仑、足三里、阳陵泉、风市、解溪。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气血阻滞于经络,故取多气多血的手足阳经俞穴,以疏通经络,调以及气血。  随症选穴:上身肢体病可以选加阳池、后溪、大椎、肩外俞。下肢可以选加阴市、悬钟、腰阳

2、关、白环俞。拘挛者:肘部加曲泽;腕部加大陵;膝部加曲阜;踝部加太溪;手指加八邪;足趾加八风;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  (2)中脏腑  ①闭证:  中风闭证证多凶,卒倒神昏窍不通;  丰隆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与劳宫。  主症:突然昏仆,神态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  治法:启闭开窍。  处方: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劳宫、丰隆。  方义:肝阳化风,与瘀血痰浊壅闭神明而致病,故速刺人中以启闭开窍、苏厥醒脑;十二井穴决壅塞之经气;刺太冲以泻肝火;泻劳宫以降心火、安神;泻丰隆以祛痰浊;百会平肝熄

3、风,醒脑宁神,清热开窍。  随症选穴:牙关紧闭加地仓、颊车;失语加哑门、通里;呕逆加天突。  ②脱证:  脱证阴阳彼此离,口开手撒汗淋漓;  关元神阙当施灸,气海命门阴郄需; 阴交水道疗遗尿,三里涌泉纳阳虚。  主症:昏迷不醒,目合口开,手撒尿遗,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处方:关元(灸)、神阙(灸)。  方义:元阳外脱,需补阴以救阳,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为上焦中焦下焦元气所聚,是阴中有阳的要穴,能温阳益气;神阙为真气所系,能培元固本,回阳救逆,重灸二穴能回阳以固脱。阴郄能固表而止汗;命

4、门补肾温阳,气海补气而运阳,涌泉可交济心肾;足三里可扶正培元,水道温经散寒、通利上焦中焦下焦,三阴交调补肝肾而理水道,尿失禁可止。  随症选穴:虚汗不绝加阴郄;虚阳浮越重灸命门、气海、涌泉;小便不禁加水道、三阴交、足三里。  (二)眩晕  ⑴肝阳上亢  头痛眩晕伴怒生,肝阳上亢治当清;  侠溪行间平肝火,肝肾两俞风池灵。  主症:头痛,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水清火。  处方:侠溪、行间、肝俞、肾俞、风池。  方义:肝肾阴虚则阳亢于上,方中风池、侠溪、行间清泄肝胆上亢之火

5、,以抑其标;肝俞、肾俞平肝潜阳,滋水涵木,以治其本。  随症选穴:耳鸣配用翳风;头痛、头胀配用太阳。  (2)痰湿中阻  胸闷恶心食少烦,眩晕湿浊阻中艰;  丰隆中脘头维共,以及胃祛痰合内关。  主症:眩晕阵作,头痛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乏,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运脾化湿,以及胃降浊。  处方:丰隆、中脘、头维、内关、阴陵泉。  方义:方中头维为治疗目眩之要穴;内关、中脘以及中止呕;丰隆降逆祛痰;阴陵泉健脾利湿降浊。  灸法:对以上穴道或加足三里行温以及灸或隔姜灸。  (3)肾精亏损  晕眩脉细肾精亏,

6、阳痿腰酸及梦遗;  百会升阳钟益髓,肾俞补肾合太溪。  主症:头晕目眩,遗精,阳痿,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处方:百会、悬钟、肾俞、太溪。  方义:百会益气升阳;悬钟乃髓之会,有通经益髓之能;肾俞补肾之本,太溪滋阴壮阳。全方能补肾益气,补髓通阳而止眩晕。  灸法:①对以上的针刺处方行温以及灸。②百会穴温以及灸。  (4)血气虚弱  头眩欲吐眼昏花,心悸神疲面少华;  气海脾俞偕百会,足三里与肾俞嘉。  主症: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脾胃,益气血。  处方:百会、足

7、三里、脾俞、肾俞、气海、神阙。  方义:足三里、脾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肾俞生精益脑,百会、气海补运道血,充养髓海而止眩晕。  灸法:①对以上的处方行温以及灸。②足三里温以及灸、神阙隔姜灸。  (三)头痛  ⑴外感头痛  风邪为病痛无常,百会风池谷太阳;  巅痛通天偏率谷,星前柱后配方良。  主症:痛势阵作,或胀急抽搦,痛无定处,反复爆发。  治法:祛风止痛。  处方:百会、风池、合谷、太阳。  方义:百会升清阳,风池以及解少阳,合谷清泄阳明,合用通调经气,头痛可止。  随症选穴:头顶痛加通天,偏头痛加

8、率谷,前头痛加上星,后头痛加天柱,风寒加风门拔火罐,风湿加头维、阴陵泉。  附:三叉神经痛三叉头痛有三支,阳白鱼腰攒竹一;  四白巨颧髎第二,颊关承浆第三宜。  配穴远端应辨证,三间合谷内庭施。  主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突然疼痛,可伴有肌肉抽搦。  治法:疏风通络,活血止痛。  处方:熬头支痛:阳白、鱼腰、攒竹;第二支痛:四白、巨髂、颧髂;第三支痛:颊车、下关、承浆。  方义:此为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